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浅论简论于式玉与藏区边疆教育——以1937一1942年为考察中心(一)

浅论简论于式玉与藏区边疆教育——以1937一1942年为考察中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于式玉 边疆教育 藏区
  【论文摘要】于式玉是我国近代边疆研究的重要女学者,长期致力于边疆民族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在杭战大背景和社会实践调查经历及与其夫相互影响之下,她为藏区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和形成了“知始出于行”的边疆教育思想。
于式玉是我国近代边疆研究的重要女学者,受其夫李安宅影响,从事藏族民情风俗及宗教的调查研究。其著作关于反映藏族文学、宗教和民情风俗颇丰。但关于其研究缺乏系统深人,大多属于简介性质和回忆性文章。
一、于式玉生平简介
于式玉(1904一1969)长期致力于民族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1930年,她毕业于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并执教于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燕京大学。“七·七”事变后,她绕道上海、香港和云、贵、川、陕等地,来到保存有大量藏族历史文献和经籍的拉卜楞寺院地区。在藏区开办女子学校,并与其夫从事藏族民情风俗及宗教的调查。1942年离开拉卜楞,来到成都华西边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及藏文资料工作。1946年夏,于式玉抵达美国,受聘在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和耶鲁大学图书馆作日文和中文编目工作。1949年6月底,于式玉离美赴英。解放后,随夫进人西藏,从事教育工作。1954年回蓉后,先后任教于西南民族学院和四川师范学院。文革期间曾受到错误批斗,于1969年不幸病逝。
其主要著作文章有《黑错、临潭、卓尼一带旅行日记》、《到黄河曲迎接鑫木样活佛日记》、《桑科呼滩欢迎辅国阐化嘉木样呼图克图由藏返拉记》、《拉卜楞藏民妇女之梳发》、《拉卜楞藏族区民间一文学举例一民歌》、《藏民妇女之一生》、《拉卜楞寺祈祷大会之布施》、《拉卜楞红教喇嘛现况与其起源及其各种象征》、《藏民妇女》、《介绍藏民妇女》、《黑水民风》、《浪帐房》《“拉娃”西藏人的巫师》、《娘奶》、《兰临途中见闻记》、《麻窝衡门》、《西北民歌》、《西道堂的商旅》、(一个藏族借鸟还魂的故事》、(漫“谈番例番规”》、《藏学目录索引,《西藏民法》、《普陀、五台、峨眉一一豢藏佛徒对三山的信仰》、(边疆工作经验》、(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等。其中关于藏学的文章,已收录于《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和《李安宅、于式玉藏学文论选》。
二、边疆教育实践与思想
作为抗战的大后方,西南地区成为了爱国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当时人们对于边疆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对于边疆的主权及领土安全;二是边疆的统一和稳定,目的在于团结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发展边疆政治经济文化,阻止少数民族分离分子的活动。于式玉则侧重于第二方面,不仅在方法上进行了探讨,而且不断地进行有效地实践。
于式玉随其夫李安宅几经周折来到拉卜楞寺地区从事边疆调查研究。当看到当时的藏区除了特殊阶级的喇嘛和尚诵读佛经之外,一般的老百姓很难有读书识字的机会,自然对于书籍上记载的事情一无所知了的状况,于是她创办了拉卜楞寺地区第一所女子小学,并义务教学四年。在此办学实践和藏区调查研究过程中,她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而非纯课本理论的知识灌输。譬如教学生买卖青菜,进行帐目管理训练,同时也带来了合作思想,开办合作社。在藏区开办学校并非易事,需要藏区头人的认可和充足的资金。她的办学策略是与高层领导结合靠拢,借用高层的权力来推行自己的教育事业。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拉卜楞实在太穷了,而她也没有经费去开办学校,仅仅靠自己那间房间改易成教室也非长久之计,同时也满足不了藏区孩子的求知需求。最为关键是对黄太太的观念成功改造,为办学创造条件,并最终得以实现。“拉卜楞的藏民领袖黄正清,对于我的工作很觉得稀奇,她(他)要我去教她的太太学汉文,我考虑了好久之后决定暂时放弃了这二十八个孩子的功课去教一个边民领袖的太太了,因为从那位太太身上我看到了将来设立一个学校的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