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一)
详细内容
原始先民虽然荜路褴褛,艰苦奋斗,发明了农具,开辟了耕地,驯化了谷物和禽畜,创造了原始农耕文化,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斗争中取得了划时代的伟大成就,被欧美的考古学家称之为"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还是低下,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有限,对客观世界还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对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些自然因素和灾害现象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往往把它们看作是自然的恩赐和惩罚,以为自然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是有灵性的东西,因此加以崇拜,进行祭祀,祈求其保佑和恩赐,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增强自信心,从而导致原始宗教的萌芽。原始宗教的范围和内涵非常广泛,由于农业生产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是社会生存的基础,所以有关农事的崇拜和祭祀也就成为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原始先民的农事崇拜大体可分为自然崇拜和农神崇拜两大类。自然崇拜主要是对影响农业收成的自然现象的崇拜,如天、地、山、日、月、风、雨、雷、电、火和动植物等。农神崇拜是祈求各位先祖神灵对农业生产的总体和各个阶段(如动土、播种、青苗、尝新、收获、入仓等)给以保佑,以达到丰收的目的。
一、自然崇拜
天茫茫大地被笼罩在浩瀚无垠的苍天之下,日月星辰在天上运行,风霜雨雪自天而降,气候冷暖,季节变换,水旱灾害等等,都与天体的变化有关。在原始先民看来,天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威力,有一个伟大的天神在主宰着上天,也主宰着世界。人们在他的面前无能为力,只能顶礼膜拜。如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祭天是最隆重的活动,一般在农历三月或五月举行。天旱时举行祈雨仪式,祈祷前,禁止任何人上山砍柴、挖药或狩猎,称为禁山,如有违禁者,巡逻人员将予以痛殴,直到流血,以取悦天神。云南、四川的纳西族,祭天仪式多在农历正月初四五或初七八举行,以村或氏族为单位。祭祀时,杀猪后取猪心、肝、腰各数片分别挂在代表天地人的树杈和代表阴阳神的尖石上,猪肉挂于祭天场地周围的树上、石头上。生祭后再举行熟祭,感谢天神带来粮食和牲畜。熟祭后,各家分食猪肉一块,以表示一切均由天赐。(1)福建闽南地区民间也以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日,必须以猪头等食物祭祀的习俗。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经常有光芒四射的太阳纹和日月星辰的图案,这种器物可能与祭天活动有关。特别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发现的三组岩画中,有两组是天文图像,刻有日月星辰连成的星云带和人面夹杂星象等图案,该处应该就是原始先民祭祀天神的场所。(2)又如辽宁喀左县东南一道呈环拱状的黄土山梁上发掘出来的东山嘴祭坛,座北朝南,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南端为空旷的场坪,中央为卵石铺砌的圆台,北侧为一方形的祭坛,分内外两重,内置许多密排立置的长条列石,相聚成组。遗址内出土有残破陶祭器、女性裸体陶塑像、石器、玉器等,并发现大片红烧土面(3)。这是一处由祭场、祭台、祭坛组成的大型露天式宗教礼仪活动场所。将祭坛建在高处,是为了接近天神。《礼记·礼器》说:"先王之制礼……为高必因丘陵(注:谓冬至祭天于囿丘之上)。"就是指在山丘设坛祭天。祭天的方式一般是采取燎祭,即燔柴,借助升腾的烟气将焚烧的牺牲、玉器等祭品献给天上神灵。《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疏云:"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以天之高,故燔柴于坛。"东山嘴祭坛发现大片红烧土和厚达50厘米的灰土堆积以及动物烧骨等,表明曾多次举行过燔燎祭天仪式。在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一组宗教礼仪性建筑。祭天场所位于丘顶高处,为一平台状祭场,边缘砌土石垣。祭场上分布一处东西长13米、南北宽5米的红烧土块痕迹,显然是燔燎柴祭天遗迹,正是古籍上所说的"积土为坛,平地为场"的情形。(4)类似的祭天遗迹在南方江浙地区也有发现,如浙江的赵陵山遗址,高8米多,面积1万余平方米,周围为河道环绕,中心部位为一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东西60米,南北50米,高近4米。台南有面积达数十平方米的红烧土层,厚几十厘米,红烧土下面有人祭现象,发现几具婴儿骨架、人头、残缺人骨。显然与燔柴祭天有关(5)。浙江省余杭区的瑶山也有露天祭坛。瑶山祭坛堆筑于海拔35米小丘上,平面呈方形,由内外三重组成。最内重为方形红土台,南北长7.65米,东西宽约6米。第二重为沿红土台四周挖成的宽约2米、深不足1米的围沟,内填疏松的灰斑土。外重为黄褐斑土筑成的土台,有砾石铺面遗迹。此处曾多次举行燔柴祭天仪式,中心祭坛已呈红烧土状,坛周沟内填满的疏松灰土亦可证明。(6)在上海市青浦县的福泉山为一略呈方形的大土墩,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墩顶为平台,祭坛位于台中心,南北长7.3米,东西宽5.2米。自北而南自上而下有三级台阶。整个坛面经过大火烧红,并有大量介壳屑遗迹(7)。祭坛座北朝南,积土为坛并建于墩顶,并且有大量燔燎痕迹,表明与祭天有关。
与天连在一起的还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自然现象,先民在祭祀天神的时候,自然是把这些自然现象都当做神灵来一起敬奉的。其中尤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太阳最为原始先民所崇拜,正如《礼记·祭义》注所说的:"天无形体,悬象昭明,不过日月,故以日为百神之主,配之以月。"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件象牙雕刻,上面雕刻有两只鸟中间一个太阳,被定名为"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是远古先民崇敬太阳的物证。居住在北方寒冷地区的民族对太阳格外崇拜。如蒙古族、纳西族都有极隆重的祭日活动。东北鄂伦春族每年正月初一都要朝太阳跪拜祷告,祈求赐福。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大勒姐村和小勒姐村的彝族,解放前每逢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要举行太阳会,村里人都要到山神庙去祭祀太阳菩萨。祭祀时,用五色纸书写"太阳菩萨"四个字,念"太阳经",供品上装饰有类似太阳的莲花图案。祭者磕头敬香,诵口念求太阳保佑的祷词。(8)《史记·匈奴列传》也记载匈奴单于早晨迎拜太阳的祭仪:"而单于早朝于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在考古发掘中也可得到一些太阳崇拜的资料。如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不少太阳纹陶片,将太阳画成圆形,周围有表示光芒的长短射线,这可能是最早表示崇拜太阳的实物。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岩画中也有三个太阳图案,中间为圆圈,周围有颇为整齐的射线(9)。河南省杞县鹿台岗龙山文化遗址中的Ⅰ号遗迹高出当时地面约一米,是一处内墙呈圆形外墙呈方形的特殊建筑,内墙直径4.7米,西、南各设一门道,室内有一巨大"十字形"通道贯穿内室,与房内地面土质迥然不同。这外方内圆的建筑应是象征天地,圆室内巨大十字则是象征太阳。因而这是太阳神庙一类的建筑。(10)至于对月亮星辰的崇拜,在民族学上也有不少材料。如月亮在夜间可以照亮大地,星星可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因此各族都崇拜月亮。如高山族认为月亮来自太阳,天上本来有两个太阳,因天气太热,被射中一个,这个太阳流血过多,变为月亮,血点则变为群星。鄂伦春族认为月亮是百兽的监护之神,出猎必须祭祀月亮,晚上在仙人柱(帐蓬)外放一盆,次日看盆内有兽毛即可出猎。当发生月蚀时,汉族认为是天狗在吃月亮,必须敲打铜盆、照铜镜来驱赶天狗。苗族则认为是老鹰在吃月亮,必敲禾架、打猪槽来吓走老鹰。傈僳族却认为月蚀是因为豹子在吃月亮,必须通过猎犬去驱赶豹子。普米族每逢年节就用石灰在屋内墙壁上绘许多星星,作为吉祥的象征。苗族认为流星入村是火灾的征兆,必须杀狗祭祀,由巫师举行退火灾的仪式。(11)在连云港市将军崖石刻中有几组星象图,其中一组在左侧坡面上,长达6.23米,方向北偏东60°,由上而下,状似一条银河系的星带,图案用三根短线分作四个部分,可能含有记录太空星象以表示周期的含义。图象中以圆圈及双线同心圆或半月形表示月亮,还有不连续的北斗星座,斗柄指向东方,凿刻者所处的位置是面向北方。显然,当时人们已经很注意北极星,以北斗来指示方向,通过斗柄的指向来定季节。(12)将军崖岩画的年代距今4-5千年,可见史前人们对天空中的星辰已经相当注意,加以记录,并进行祭祀。先民们对与农业密切相关但常常变化莫测的风雨和惊心动魄的雷电等自然现象也是非常崇拜的,如傈僳族遇到暴雨侵袭的时候,就乞求风雨停息,有时还施行巫术:用牛、羊角为工具,向风源方向吹风,以为这样就能改变风向。或者把带有树叶的酒撒向四方,口中说:"风不要吹倒庄稼,你往山上吹吧!"东北的鄂伦春族认为暴雨是蛇神所致,所以在大雨倾盆之时多向房外丢刀子、斧头,以此巫术去镇住蛇神降雨。苗族认为天旱缺雨是龙神所为,必须往龙潭里倒猪尿,水脏后龙王就会降雨冲洗,或者往龙潭里撒一种有毒的"力寡"草,龙王受不了就能降雨。还有些苗族抬狗求雨,各户以米、水泼狗,最后把狗放走。其他民族则通过聚蛇、指龙王、舞龙、划龙舟和人祭求雨。藏族有雨神,又称雨水神,主管下雨,又称真龙神。据说水神居住在水中,巫师求雨时,穿蓝色服装,手持蓝色的幢,腿也染成蓝色,供奉的食品也是蓝色的,因为雨神居住在蓝色的水域,喜欢蓝色。巫师先从泉水中取九瓶水,放在泉水周围。他手拿黑白两种芥子,呼喊雨神的名字,乞求降雨。接着巫师向四方敬拜,把芥子和瓶中的水泼入泉中,并行吹气巫术,认为这样就能降雨了。在两广一些民族地区,由于当地雷多,往往把雷神视为最大的自然神,它管下雨。不过雷神并不直接管下雨,而是通过雷神的女儿青蛙来沟通人神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当地的铜鼓上、服饰上以及在巫师跳的舞蹈中,都能看到青蛙的形象。傈僳族认为打雷后春天就来了,可以春播了。其所以打雷,是因为江中有一种鱼翻身了,才引起雷鸣电闪,这时巫师必须祭祀。(13)侗族称雷神为雷祖。仡佬族旧时有祭雷王之俗,雷王的形象是长翅膀、大鼓眼,手拿斧头。瑶族人认为雷响是雷王在打鼓,闪电是他在打火排。赫哲族传说打雷、闪电是雷公槌打砧子发出的。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不乏有关风雨雷电诸神崇拜的记载。如风神又称风伯、风师、箕伯、飞廉(蜚廉)等。《风俗通义·风伯》载:"飞廉,风伯也。……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雨神又称雨师,是男性化的神灵。甲骨卜辞中有许多求雨、卜雨、祭祀雨神的材料。《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风雨。"《风俗通义·雨师》:"雨师者,毕星也。……雷震百里,风亦如之,至于泰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雷神又称雷公、雷师、雷王、雷祖等等。甲骨文、金文中已有雷字,像是闪电伸展曲折状或作车轮状,商周铜器中有许多雷纹与之似有渊源关系。《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神而人头,鼓其腹,则雷。"至于对龙神的崇拜也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为龙神既是水神也是雨神,它具有上天入水之神通。《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先民们对龙的崇拜历史久远,如红山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有玉龙,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用蚌壳摆塑的巨龙以及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龙纹等等,当是史前先民崇拜龙神的遗存。(14)
地广袤的大地抚育万物,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江河溪水在大地上奔流,万草万木在大地上生长。采集狩猎和渔捞都得依赖大地。农业耕作和家畜家禽的牧养以及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土地。大地就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人类。在原始先民看来,大地也和上天一样是由具有无穷威力的神灵所主宰,因此出现了地神的崇拜。在少数民族中也盛行对土地神的崇拜。如广西的毛南族,每年农历除夕前要祭土地,由轮到担任司祭的户主负责筹集经费,采购祭品,宰猪向土地献祭。祭时,巫师诵经,主办人呼点各户家长姓名,向土地神礼拜。祭后,每人喝"福"酒,预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然后按户发猪肉一块,肉汤少许,带回全家分享。新年初一,吃了猪肉将汤洒在农作物与果树上,认为这样可以领受土地神的施舍,驱虫防灾,谷物果品丰收。(15)云南景颇族祭祀土地称为"地母祭"。一般三年举行一次。通常是杀一头牛,将五脏洗净,埋入村落头领居住处附近的地下,作为直接献给土地的牺牲。或者以埋猪的形式献给"地母"一头猪。祭祀由专门祭祀地母的祭司"纳破"主持,并祈祷和屠宰作为牺牲的牲畜,然后由专司分肉者"堪庄"具体负责埋葬。(16)贵州的布依族在农历六月初六祭土地神或社神,仪式为敬拜石刻的男女神像,或由入寨资格最老的长老扮神。杀鸡猪供祭,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参加者忌穿白衣或花衣,奉献祭品时不能说话,祭毕,分食祭品。在腊月初八也要祭土地神,用公鸡或猪头献祭,祈求土地神保佑。湘、鄂、川、贵交界的土家族在农事崇拜方面也是以祭祀土地神为主。过年要以猪蹄献祭土地,农历二月初二,再杀鸡献酒祭祀土地神生日。(17)而贵州台江苗族供奉的土地神,则是用几块石板搭成小屋,称地鬼房,内置两块长形石板,这就是地神的偶像,要每年祭祀。当地开荒时,先烧三次香,三次不灭才能动土。(18)台江苗族用石屋、石板来代表土地神,正是史前石社崇拜的遗风。"社祭土而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社者,土地之神也。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地为社,以报也。"(《孝经纬》)社有石社、土社、树社三种形式。(19)石社即在封土堆上树立石柱、石屋之类作为祭祀的场所。《周礼·春官·小宗伯》郑玄注即说:"社之主盖用石为之。"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曾发现原始石社遗迹,在三组岩画之间有三块岩石,一大二小。另有一块被人推下山崖,这块岩石原来是和那两块小岩石相互咬压,搭成一个小石棚。正是以石为社的遗存。(20)距离连云港市不太远的铜山县丘湾也发现一处商代石社遗址,中心矗立四块大石,周围有人头骨2个,狗骨架32具,殷人的石社应是继承史前农业部落的石社崇拜的。(21)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所谓石棚,也应该是属于同类性质。辽东半岛的"石棚"是在地面上竖立3-4块石板,上面盖一块大石板,被称为桌式石棚,过去认为是墓葬,实际上可能也是石社之类的祭祀遗存。这种石棚在辽东半岛的金县、新金、庄河、岫岩、营口、盖县和海城等地已发现大小不等50多座。(22)最有特色的当属广西的大型石铲坑。如广西隆安县大龙潭遗址的祭祀坑中排列众多石铲,共有直立、斜立、侧放、平直四种形式,每组2-20件不等。祭坑大都是圆形竖式,口径和深度多为2米左右,最大者深3.33米。坑壁经过修整,有斜坡或阶梯状通道。坑内石铲排列有序,往往将石铲、烧土重叠数层,放置成圆圈状或凹字形,铲柄朝下,刃部朝上。该遗址出土物以石铲为主,仅完整的石铲就有231件,体型硕大者居多,最大者长70余厘米,重达几十斤,小者仅数百克。不少石铲为平刃,无使用价值,其功能只能供祭祀之用。土坑是地神寄栖之处,排列有序的石铲则是社主的象征。(23)
在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不乏有祭祀地母宗教礼仪建筑的遗迹。如前述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祭坛遗址,在坛内有密排立置相聚成组的长条列石,应是与祭祀地母有关。在前述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的祭天场地附近发现有几个祭祀坑,内有红烧土块和兽骨,有的还有陶塑人头和人身像,显然与祭祀地神有关。《尔雅·释天》云:"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孔颖达疏曰:"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以地之深,故瘗埋于坎。"可见祭祀坑主要是用来祭地的。前述上海青浦福泉山祭坛遗址的北侧第一台地也发现有长方形大坑及圆形土台,也是祭地神之处。从祭坛与方坑分布位置看,祭坛设于墩顶朝南,方坑处于墩北低处,符合天阳地阴、天神居上地示在下的宗教礼仪观念,即古籍所说的"祭天于南就阳位,祠地于北主阴义。"此外,在许多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附近常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埋葬坑,其中常有兽骨或人骨,应该也是祭祀地神的祭坑。规模最大的当属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祭坑群,共发掘"灰坑"476个,许多坑内发现大量的粮食堆积、猪狗骨架和成组陶器、红少土块、灰烬,经过踩踏或夯打。显然这些灰坑有相当部分是属于祭祀地神祭坑。已有学者指出:"磁山遗址应包括几种不同的祭祀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应是祭地祈年,表达了人们祈求丰收的心情。"(24)
山大地与高山连在一起,都是人类的栖息之所。人类最早就是住在山洞里,山中的森林提供给人类无数的食物和可供猎捕的野兽,即使是走出山林进入平原定居,人们也还是离不开山林。层峦叠嶂的雄伟高山,总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先民的眼里,总觉得有什么威力无穷的神灵在统治着崇山峻岭,人们总认为那高耸入云的山巅就是上天的通路,因而就怀者敬畏的心情崇拜高山,祈求掌管高山的神灵保佑自己。因此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崇拜高山。东北的鄂伦春族把山神视为狩猎的保护神,雕成人面形象,要经常祭祀。云南省的独龙族也把山神和狩猎神联系在一起,这显然与他们以狩猎为生的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藏族、羌族、普米族、纳西族还把山神人格化,有些奉为女神,有的奉为男神。白族认为山神掌管树木、野兽,也主宰农业丰收,这是因为他们过去都是在山上种地,至今还在播种荞麦前,准备各种食品,向山神祷告说:"山神土地,我们要在你的土地上砍山犁地了,请你保佑荞麦生长,不要让野兽来吃庄稼。"白族在狩猎、砍伐树木、种植玉米和丰收时都要祭祀山神。其实,汉族对五岳的崇拜也是由远古时期的山神崇拜演变而来的。
石与山不可分割的是岩石,几乎所有民族都有对岩石的崇拜。如四川耳苏人自称"布尔支",意为白石,传说该族是从东海中的白石里生出来的,并用白石刀杀羊,至今每家都供一块白石。羌族传说白石曾经帮助他们战胜敌人,所以要供奉白石神。白族对天然形成的石牛、石岩、奇石以及人工的支锅石、盟石、石生殖器都抱有虔诚的信仰。苗族称岩神为岩父,常把多病的小孩拜寄给岩神保护。(25)蒙古族的敖包节也起源于岩石崇拜。敖包为蒙语音译,意为"木、石堆",往往堆筑于山岗之上或隘口,山地以石堆成,石少处则以沙土、树木垒成,行人过此须敬拜。在西藏地区,山隘路口常堆大大小小石堆,作为山神的象征,过往者须添石以祭。普米人以及川西藏族分支纳木依人、拍木依人均有此俗,在其圣地山梁上垒筑石堆,每年按期行祭,祈求平安。(26)在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的山梁上分布一组人工堆筑的石堆,南北一线排列,全长51米,共计18座。最南端规模最大,底径8.8米,存高2.1米。各堆间距约1米,大小也相等。沿山梁三面边缘分布一道垄状低矮石垣,最南端则为三道石垣,呈台阶状,主石堆与南石垣间形成一空旷场坪。整个祭场较为对称,主次分明,排列有序。主石堆南面空旷场坪为当时举行仪式聚会之处,人们朝北部石堆行祭。(27)可以看出,这种石堆祭祀应与上述的"敖包"相类似,是一种岩石崇拜的遗迹。据研究,主石堆应是太阳神的象征,其余石堆则表示祖神、山神、社神、河神等。在西藏昌都县的卡若遗址是处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在遗址第二层发现的一组宗教建筑遗迹,分别由石垣(发掘报告称为"路")、祭坛(发掘报告称为"墙")、圆石台、石围圈组成。这组建筑位于聚落南部,座北朝南,依山临水,显示了崇高、庄严、神秘的氛围。遗迹内发现多处灰烬和用火痕迹,联系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所祀神灵除了天地之外还应包括山川之神(28)。
水江河溪流在高山大地和崖石之间奔流,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人们自然要感激大自然的恩赐。但是它们又会泛滥成灾,威胁人类的生存,人们自然会敬畏不已,以为有神灵在主宰。所以就会崇拜水神,进行祭祀。祭祀水神的形式也很多,如用动物作为牺牲投入水中,也有用人作为牺牲祭祀水神,如战国时期有名的"河伯娶妇"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广西左江的崖壁画也是先民们祭祀水神的遗迹。广西民族学者在广西凭祥、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和天等诸县共发现183处崖壁画,绝大多数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江和黑水河两岸的悬壁上,一般距水面20-40米,大部分位于江水转弯处。其中心内容是人物形象,一种是高大的正面人物像,占有中心地位。他们双手曲肘上举,腿部叉开作屈蹲状。另一种是侧身人物像,一般都在正面人物周围,数量众多,排列有序,身材矮小,双手上举,两腿下屈成半蹲式。据宋兆麟先生的调查研究,认为它是骆越人祭祀水神时留下来的遗迹。(29)
树与高山连为一体的除了岩石之外就是茂密的森林。树木也是人类早期巢居之处(即《礼记·礼运》所谓:"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巢。")为森林人们提供各种生产生活资料,也是人们抵御暴雨和酷热的天然遮蔽物,茫茫的原始森林既使人们喜爱又使人们敬畏,相信也是有神灵在主宰,因而也会崇拜树神,祈求它的保护。如云南傣族、景颇族、哈尼族村落都有一片树林,称为神林。在傣族村落里,一般种植一棵大青树,其下用树枝搭一个小房子,象征树神所居。西藏珞巴族把四季常青而又掉了皮的老树看作树神,相信树神主宰生老病死。人病以后,要把白鸡拴在树上,在树皮上挂一捆羊毛,认为只要给神树献了羊毛和鸡,人的病就会好的。苗族也把小孩拜寄给树神保护。白族、仡佬族的祭树活动是相当繁琐的。在德昂族寨门外,必搭一个栅栏,即鬼门,其附近的巨树就是鬼树,要在某日五更时祭祀,由二三十个男子高声喊叫,把画有龙、虎等形象的木牌送到鬼房,为树神献贡品。之所以要高声喊叫,是想把鬼树附近的鬼吓走,但归来必须无声无响,为的是不让鬼听见人声跟回来。树神也是中证人,当男子与妻子要离婚时,他要到树神下说明理由,在巫师的祷告下完成离婚手续,事后通知妻子即可。苗族认为枫树是他们的祖先源头,在服饰上织有许多枫树形象。鄂温克族上山狩猎或家有病人时,往往到树林中把一棵树剥掉一块皮,以木炭绘一老者,作为树神偶像,进行祭祀。(30)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件祭器陶尊,器身上刻有一棵树,并加以供奉,显然是树神信仰的产物,即所谓的"树社",从而为史前树神崇拜提供了实物佐证。(31)
农作物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是人类的生活资料,人们赖以生存,故也会产生崇拜意识,认为有神灵在主宰这些作物,因而加以祭拜。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上刻有稻穗纹饰,有可能是当时已经崇拜稻神。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由人面纹和禾苗纹组成,禾苗中有若干圆点表示谷粒。此人面纹就是拟人化的谷神形象。宁夏贺兰山岩画也有人面禾苗纹图案,但禾苗在上,人面在下,表现的也应是拟人化的禾神。甘肃临夏张家嘴和东乡县林家遗址的彩陶上分别绘有太阳禾苗纹和禾芽纹。林家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稷、麻等农作物颗粒以及祭祀谷神的瘗埋坑。郑州大河村彩陶上也绘有豆荚纹、禾苗纹和花瓣纹。(32)葫芦用途广泛,籽粒饱满,也受原始先民的崇拜。仰韶文化的彩陶中有许多葫芦瓶,表明当时人们对葫芦情有独钟,有一种特殊的心理感情。红山文化出土过一件兽首葫芦玉佩,是以葫芦当避邪物,具有神祗的品格。云南彝族就认为人类是从葫芦里诞生出来的,人死后亡灵也应该返祖归葫芦,把葫芦当作祖先灵魂来崇拜。黎族、景颇族、阿昌族、苗族、瑶族、拉祜族、基诺族、崩龙族、布朗族、哈尼族等都流行谷魂信仰,有"祭谷魂"、"祭谷王"、"祭谷神"、"叫谷魂"等仪式,从播种、插秧、到农作物生长、开镰收割、稻谷入仓、贮种、育种等过程都伴以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或仪式以及禁忌,其目的是保护好谷魂,避免谷魂因受惊吓或其他原因而离去,通过祭祀谷魂以求庄稼丰收(33)。汉族地区早在上古时期就有谷神崇拜,最典型的便是稷神。《孝经·援神契》云:"稷乃原隰之中,能生五谷之祗。"郑玄注云:"稷者,能生五谷之神。"《风俗通·稷神》:"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可见稷神就是五谷之代表,谷神的化身。其起源应是远古时期对农作物的自然崇拜。
动物动物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提供肉、皮、毛等生活资料,狗还是人们狩猎的帮手。但是猛兽、毒蛇和鳄鱼等也会威胁人类的安全,因此崇拜动物也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民族学资料中有很多动物神,如鄂伦春族称熊为"爷爷",猎到熊以后要说:"不是我打死你的,而是山神打的。"然后还要为其送葬。黎族崇拜蛇,身上常纹饰蛇的花纹,以为这样蛇就能保护自己。壮族崇拜青蛙,有青蛙节,认为青蛙关系人类繁衍和风调雨顺。佤族曾因进行刀耕火种,常受野猪糟蹋,损失很大,就在村内多埋若干石头,称为老母猪石,实际上就是野猪神的偶象,定期举行祭祀,以保护庄稼和家畜平安。在考古资料中也有不少例证,如内蒙古兴隆洼文化中有蚌雕鱼纹,仰韶文化彩陶上有很多鱼、龟、鸟、鹿的形象,可能就是动物崇拜的印记。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出土的蚌龙、蚌虎,表明当时已经有龙虎崇拜。红山文化出土很多玉器,多为玉鱼、玉鸟、玉蝉以及玉猪龙等,也是对这些动物崇拜的遗存。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过陶猪、陶羊,还有绘有猪纹的陶钵。裴李岗文化遗址也出土过陶羊。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都出土过很多陶制动物形象。这些都与动物崇拜有关(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