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维特性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一)

马克思主义的三维特性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一)

详细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维特性及其内在要求
  
  马克思说:“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思想”,“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毛泽东也说过:“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它总是产生并存在于特定时间、空间并有着特定立场的“具体的”理论,即它总是要受到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立场所制约,并为了回答特定时代的具体问题而提出来的,具有时间、空间和立场上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
  19世纪上半叶,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在进入鼎盛时期时,其内在矛盾也充分暴露了出来:一方面,经济危机周期性地频繁爆发;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因为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而迫使其联合起来为争取生存权而斗争。于是,两大历史性课题便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其一,被视为“人类理性体现”的资本主义,为何会爆发如此不理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该向何处去?其二,工人运动高举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来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为何不断遭之失败?工人运动该向何处去?尽力鞭挞封建专制主义而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资产阶级理论,面对新的历史课题,均陷入“无知”之中,它们既不能提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理论解释,也不能提供无产阶级得以解放的思想武器。
  而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变革要求”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阶级两极分化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根据、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和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回答了两大历史性课题。而对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回答,所体现的时间特性,是19世纪上半叶;所体现的空间特性,是西欧资本主义;所体现的立场特性,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间、空间和立场特性,说明了它的具体性。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自己理论产生的“具体性”。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他们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其应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历史的和空间的条件为转移。“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恩格斯强调的“现存状况”、“现有的前提”、“历史地产生”、“历史的经济的过程”、“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等等,都指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具体性”。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反复强调其理论产生的时间、空间和立场特性,是由他们确立的理论立场所决定的。其要旨是:其理论视角、内容展开,以及价值归宿,都是人的物质性的活动,即“实践”。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缺陷,即都不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特点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得以将客观性和主观性、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强调人类社会是由感性活动的人的实践而构成的。这一理论的价值归宿,是通过“改变世界”来实现人类解放;在这一理论视角和价值归宿所形成的思维框架下,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以此为内容展开,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以及产业工人即无产阶级的力量,把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人类前途同无产阶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这一理论自觉地表达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其时间、空间和立场这三维具体特性。这三个特性之所以具有不可分割性,是由于它们都是基于实践性这一根本特征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