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实践(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建设;当代中国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批判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况中建立起来的,它包含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内容和实现条件,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公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实施个性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德国,但历经一个半世纪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运用和发展而长盛不衰,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和全球价值。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它虽然是在批判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况中建立起来的,但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
马克思针对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因社会分工而导致的工人畸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重点考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所谈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畸形发展和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共产主义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发展涵义决定了人的发展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等主要内容。因为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于劳动之中,所以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论及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力。马克思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谈得最多的还是人的体力和智力。他在《资本论》中谈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虽然包括许多内容,但主要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马克思还注重人的潜力的发展,他说道: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潜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实际上,人的潜力既包括人的自然力也包括人的社会能力。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自主性,也就是使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发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显示自己的才智,服务社会利千他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还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说明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最后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与人的个性发展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为“自由个性”服务的。所谓个性发展就是指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即个人特有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充分自由发展。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相适应,个人对社会有自主性;“偶然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不相适应,个人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
在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及其内容的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现实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区别于其他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特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完善和更替,使人的社会关系全面生成和高度丰富起来;也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灭旧的分工和阶级,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力对人的发展作用也包括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及其运用,必然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延长,而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他指出,工人之所以片面地畸形地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生产关系则是直接原因。因此,要改变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奴役,减轻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就必须改变其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还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才能实现。教育是传递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要获得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成为熟练的劳动力,必须经过训练。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教育只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人自身的活动才是个人发展的内部原因。没有个体的积极活动,就谈不上个人的发展。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实践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客体也改造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活动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生产者自身,锻炼出新的品质,“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主体自身素质,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步骤。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使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的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人的建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只有紧密依靠全面发展的人,紧密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人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
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好人的建设工作,必须切实抓好各相关工作。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不仅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把人作为发展的终极目的,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相信和依靠人民,而且要努力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前提在于摒弃片面的发展观,摒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把发展理解为GDP的增长等片面发展观。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辩证地理解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等于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唯GDP不等于不重视GDP、全面发展不等于没有重点、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可持续发展不等于现阶段无所作为、统筹兼顾不等于放慢发展速度。与此同时,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矫正把政绩简单理解为经济发展,甚至把发展错误地理解为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观念。正确政绩观的实质就是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的政绩观就是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最高目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价值指向。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就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人才观。总而言之,树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人的建设和发展。
(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这是我们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的基本观点。然而,强调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唯GDP不等于不重视GDP。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国家,推进人的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当代中国,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才能为人的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