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奠基(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人的全面发展 唯物史观
论文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逐步确立而确立。其内涵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四方面。其实现条件和途径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等。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古往今来的许多思想家都深切关注的问题,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启示意义的观点。然而,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对此问题的研究,或者由于阶级、历史等局限性,或者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都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唯有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犹如打开通道的钥匙,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转折。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探索,伴随着他们世界观的转变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人,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现实,从思辨到科学的过程。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初步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种“异化的劳动”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他认为,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消除其异化的性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而且需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需要注意的是,1844年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系统的理论形态尚未完全确立,因而马克思一方面已经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去考察人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在其思想中还带有抽象和脱离现实的痕迹。尽管如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确立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初步确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分工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并以此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他们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联系的。“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分工同生产关系也有密切的联系,“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通过对社会分工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分工实际上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决定人的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普遍化的程度,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他们前进的侄桔的时候,分工才能被消灭。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问世的宣言书,明确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从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分工、发展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成熟和最终确立。马克思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发展状态。通过历史的考察,说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
《资本论》标志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的确立,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很多,散见于许多著作之中,但其思想脉络是清晰的。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追溯,我们对其基本内涵进行了归纳。综合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是人的本性,它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普遍性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形态的前提是工人有较高的生活需要”。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自然上升的趋势。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极其匾乏,人的需要只能在一个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劳动日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但真正的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总要受到资产阶级和资本利益的压迫和限制,人们不但在经济上受剥削而且精神也极其贫乏、空虚。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不断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人的需要除物质需要外,更多的是在社会关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人在普遍的交往中将按自己的个性来谋得一切合理需要。这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所应该具备的需求结构。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它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人的能力将成为目的本身。他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在共产主义自由王国里,发挥和发展人的能力将成为目的本身,个人能力的发展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和全面性”。针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劳动者片面发展的状况,马克思特别强调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地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逐渐减少,人们除了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外,还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从事科学、艺术和社会公共活动。人的劳动的全面性,社会关系的普遍性,需要的多样性,将必然促使人的能力向多方面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的发展是指人的个性在各个方面获得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最高象征。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对人和物的依赖关系,人的个性难以形成和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种依赖关系被冲破后,人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展,整个社会将是具有各种个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把人的个性叫做“自由个性”,并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的过程,即与社会关系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有自主性的个人逐步代替与社会关系不相适应、没有自主性、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个人。
4,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决定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定。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所反映的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联系。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能力发展离不开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人的存在无不受到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之中。“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普遍性从广度而言,最初主要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但它还很不丰富,不能算是充分发展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地域和民族的界限被突破,整个世界成为统一的市场,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和丰富。只有人们在物质交换关系基础上进行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情感等方面的交换,才能逐渐摆脱个体、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丰富、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最终在交往中形成全面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个性。
应该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马克思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体的全面发展,不是指个人的所有素质和潜力都无一遗漏地得到发展,而是指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是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主、自愿的发展,即每一个个体的人不应受到他人的和外力的强制,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展自己想要发展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