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干热风特征及其防御措施(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分类、分布成因、持续时间和日变化等方面介绍了干热风的特征,提出了干热风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关键词干热风;特征;小麦;防御措施
干热风是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1-2],是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危害的地区主要在黄、淮、海流域和新疆一带。一般出现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此时正是小麦扬花灌浆期,也是小麦生长敏感时期,此时的干热风能强烈地破坏植株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影响籽粒灌浆成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同时,对在冬春季节连续阴雨、小麦生长发育不良的地区,5月下旬天气突晴,出现干热风天气,也会造成小麦青枯、早死、严重瘪粒而减产。研究干热风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并做好防御工作,对我国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1干热风的特征
1.1干热风的分类
气象部门将干热风分为重干热风和轻干热风2种。重干热风的指标是:日最高气温≥35 ℃,14:00相对湿度≤25%,14:00风速≥3 m/s;轻干热风指标是:日最高气温≥32 ℃,14:00相对湿度≤30%,14:00时风速≥2 m/s。
1.2干热风的分布成因
干热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该区域的大气干旱为基础,一般出现在安徽淮北,沿淮次之,江淮之间一般出现较少,沿江江南地区基本上没有。据气象资料可知,从发生干热风的天气形势分析,干热风的形成多数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时,从高空到地面都是下沉气流,由于绝热增温的影响,使近地面空气逐渐变干、变热。这种冷高压在东移南下过程中,就变性成为干热的大陆性气团。当黄淮地区高空变为西北偏西气流,而地面气压场为南高北低形势时,近地面干而热的西南气流向东北盛吹,形成了干热风,这就是干热风主要出现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的原因。
1.3干热风的持续时间和日变化特征
安徽省干热风持续期有自南向北递增的趋势,以持续1~2 d的干热风发生较普遍,全省各地都有发生,但越往北持续时间越长。持续期≥5 d的干热风大都发生在沿淮以北,持续日数8~9 d的仅发生在砀山、萧县、宿县、蒙城、涡阳、灵璧等地。干热风在1 d内出现的时间以14:00前后居多,安徽省主要有2种类型,即高温低湿型和雨后热枯型,均以高温危害为主。一是高温低湿型。一般发生在小麦开花后20 d左右至蜡熟期。该时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的关键时期,需水量约占小麦整个生育期需水量的1/4,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明显增加小麦千粒重。此时,温度猛升幅度大,湿度剧降,发生区域范围广。在小麦扬花灌浆过程中都可发生,若持续时间长、升温明显、14:00风速≥3 m/s时,能造成小麦产量显著下降,此型干热风占80%~90%,一旦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严重。二是雨后热枯型。一般发生在小麦乳熟后期,即成熟前10 d左右,特征是雨后猛晴、温度骤升、湿度剧降,导致小麦籽粒成熟后腹沟深,表皮皱缩,籽粒明显偏小,俗称“麻雀舌”,一般可使千粒重下降4~5 g,减产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