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基层农资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

基层农资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基层农资经营是广大农民关心的热点,是牵动民生的大事,是基层工作的难点,本文从农资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入手,提出管理好基层农资经营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农资经营现状 问题 对策
  
  农药、化肥、种子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投入品,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安全使用农药、肥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件事关全局、牵动民生的大事。尽管近年来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农药、肥料市场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照规范管理、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照基层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市基层农资经营状况的调查研究,努力探讨基层农资经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农资经营现状
  
  农资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经过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许多樊篱被打破,促进了农药、肥料、种子市场的异常活跃。经调查,我市现有大小经营农药、肥料的点2000多家,其中有农药经营许可证的有307家,有肥料经营证照的820家,其他的均是无证经营。市级经营单位年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2家,有连锁店的2家。全市所有农资经营人员中年龄在40以下的只占总数的15%,40岁以上的占85%,其中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30%,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3%,其中有相当部分还是小学文化,高中以上文化只占总数的37%,2008年市农林部门抽检的30个肥料样品中有14个不合格。目前,在我市市场销售的农药品种达300多种,其中也有不少假劣、冒牌农药,不少经营人员对农药、植保知识一无所知,甚至误导农民滥用药、乱配药,损害农民利益的农药、肥料、种子事件仍时有发生。
  
  二、基层农资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资市场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笔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市场准入把关不严。一是准入门槛不一。肥料经营基本放开,无前置条件。而农药经营前置严格,手续繁琐,领证难度大,不少经营者误认为肥料、农药都是农业投入品,有了肥料经营证照,就可以兼营农药。有的甚至认为缴钱参加了经营农药的培训,就具备了经营资格,不领许可证照常经营。二是处罚手段偏软。一些行政手段对违法违规经营缺乏震慑作用,导致部分经营户滋生侥幸心理,无证也照样卖农药,而工商界定只能作超范围经营处理而不能作无照经营处理,处罚的办法只是罚款或责令改正,导致不少无证经营和一些超范围经营的现象屡禁不止。这部分人不少是经营条件差,规模小,无长期打算,经常出现坑农事件,一旦出事,或关门了之或溜之大吉,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三是人员素质低下。农资经营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重经营轻指导,重利润轻服务的思想较为普遍。不少经营人员,对农药、肥料的种类、功效、特性等认知甚少,更谈不上科学地指导用药。有的经营管理混乱,药、肥、种混杂堆放,甚至和食品、日杂品摆放在一起,极易造成污染和中毒事件。
  2. 农资市场经营混乱。一是供货渠道混乱。有直接从厂家进货的,有从二级批发商进货的;也有的是无照经营者直接送货上门的,夜间走村串户,不办理任何手续,无任何质量保证承诺,出了问题无从追究;同一名称的农药、肥料,有多个企业的产品同时进入一个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二是经营品种杂乱。尤其在农药经营方面,一个植物病或一种害虫防治,有多个农药品种在同一个市场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宣传,同一种农药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叫法,有的经销商竟然自己任意定名,农民在选购农药时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三是虚假宣传多。一些农资经营者,为了促销自己的商品,夸大经营商品的使用效果和范围,没有经过试验、试范的农药、种子在市场销售,给农户造成损失的大有人在。有的经营者不择手段,擅自篡改农技推广部门发布的病虫情况,扰乱市场秩序。四是农资质量堪忧。去年农林部门抽查的肥料中,有46%的肥料不合格,有效成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生产者、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悠了老百姓。
  3. 技术指导职能弱化。由于多种原因,十多年来,我市各乡镇农技站由于经费保障不足,基本上没有新进人员,农技站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为农服务的要求。加之镇村广播通响率不高,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技术难以及时传达与推广,导致主管部门的技术意见得不到有效贯彻与落实,技术实施到位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