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论农村社会分化进程和变迁趋向分析(一)

论农村社会分化进程和变迁趋向分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分化;变迁;进程
  论文摘要: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正表现出阶段性质变的特征,突出表现在务农劳动力的加速减少和非农就业异地转移的增加,农户城市化倾向增强和土地保障功能凸现导致的兼业经营的普遍性、长期性,以及村庄社区之间发展的异质性和非均衡性。这种分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进入市场之初的产品选择,并且正以自我增强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着,一种全新的农村社会形态正在生成之中。政府各项政策的施行都必须主动顺应和推进这种质变的发生,推动农村社会的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结构性社会变迁,对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政府的“三农”政策都正在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近年,我们对仪征、邗江、江都、宝应4个县、区的6个乡(镇)10个村进行了考察调研。本文利用调研资料对农村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农户的分化和村庄社区的分化进行实证分析。
  
  一、农村社会成员职业分化
  1.农民职业的多样化。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职业分化较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陆学艺先生,他认为农业户口的农民已分化为8个阶层。(陆学艺,2002年)本研究参照陆先生的分类方法,并结合现阶段实际将农村劳动者分为3大类9种类型。数据表明,农民就业的非农化、多样化,使得构成农村社会的基础日趋复杂。
  2.不同职业类型劳动者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收入排序看,私营企业主高居第一,个体经营、兼业劳动者和农村知识分子分居第二、三、四位,外出务工劳动者列第五位,以村干部为主的乡村管理者居第六位,乡、村企业劳动者收入分居第七、第八位,农业劳动者年收入仅3473元,只及非农就业劳动者年收入的30.4%。如果我们以不同职业劳动者收入的变异系数表示其市场风险程度,可以发现,在非农就业中,选择从事收入不确定性较高的个体经营等自主就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明显高于选择从事收入稳定性较高的本地企业就业的劳动者。
  3.年龄、性别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劳动者职业获得的重要因素。从劳动者个体特征来看,农业劳动者平均年龄为51.1岁,女性占近3/4,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12年,务农劳动力高龄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的特征十分明显。非农就业劳动者平均年龄为37.5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5年,其中男性占62.4%。兼业劳动者平均年龄为45.0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67年,其中男性占65.6%。包括兼业,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为84.7%,女性为53.4%。从表2不同年龄段男女劳动者非农就业水平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后新增的、50岁以下的男性劳动力基本实现非农就业,女性随着年龄的降低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与男性逐步接近。但女性非农就业只是在本村企业务工多于男性,而且,女性非农就业的劳动收入,只及男性的60%,表明女性与男性相比在就业地点、就业类别以及劳动报酬的获取上仍有一定的差别。
  4.农村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阶段性质的变化。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1)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比重呈加速下降的趋势。农业就业比重从51~60岁年龄组的58.6%逐步降到21~30岁年龄组的4%,实际上在25岁以下新增劳动力中已经没有农业就业。51岁以上农业劳动者占整个农业劳动力的62.2%,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变换职业的可能已经很小,可以预见10年以后农村农业劳动者总量和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都将会出现明显下降。(2)非农就业外出务工比重迅速增加。外出务工劳动力比重从51~60岁年龄组的3.8%上升到21~30岁年龄组的37.6%,25岁以下外出务工占48.6%。如果再加上青年人上学留城就业的因素,异地转移特别是城市就业已成为农村新增劳力就业的主要去向。(3)乡村人口结构正加速向老龄化转变。样本农户1~10岁组人口数为11~20岁组人口的60%、21~30岁组的40%,农村新增人口呈大幅度减少趋势。发达国家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农村人口减少、劳动力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的现象在苏中农村已有所表现,而且呈现出务农劳动力减少快于劳动力减少、劳动力减少快于人口减少的趋向。
  
  二、农户的分化
  1.农户收入水平的分化。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收入组农户间人均收入差距较为显著。分析不同收入组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结构,低收入农户家庭劳动力主要配置在农业,兼有外出务工和本地企业务工;中等收入家庭劳动力相对均衡分布于农业、外出务工和本地企业就业;高收入农户家庭劳动力则主要从事本地企业就业和个私经营。至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差异,高收入农户本地企业务工劳动力年收入是低收入农户的1.52倍,外出务工劳动力年收入是2.13倍,而个私经营劳动力年收入为4.43倍。

高收入农户将较多的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于市场风险高、人力资本自我增强特征明显的个私经营和商品性农业。长期积累已形成了较强的把握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农户之间家庭成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分化带来了家庭收^水平的分化。
  2.农户经营性质的分化。表4按照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结构将农户分为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户四类,可以发现:(1)乡村农户的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在样本农户中只占极少数,非农兼业户和非农户已占到农户总数的90%以上。(2)农户人均收入水平与家庭成员非农就业水平呈正相关。有地非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是非农兼业户的1.46倍、农业兼业户的1.58倍、纯农户的5.46倍。农业兼业户家庭人均耕地是全体农户平均水平的3倍,但农业劳动人口人均也只有5.9亩,耕地规模偏小导致68.8%的家庭劳动力实现的农业收入只占家庭总收入的49.6%,务农比较收益低在家庭内部也有所表现。(3)非农户中无地农户人均收入明显低于有地农户,即使剔除农业收入后仍有一定的差距。
  样本农户中除无地农户外所有农户家庭都在耕种一定数量的耕地并获得农业收入,处于兼业经营状态。从表5中可见,多数农户对现行农户承包、30年不变的农地政策是认同的,但仍有38.5%的农户认为现行土地政策不合理,并且绝大多数认为应该按家庭人口变化重新分配土地,其中农业结构调整较为成功、单位土地收益较高的商品性农业村认为现行土地政策不合理、需要重新分配的达到50%,说明土地收益越高,农民对土地的权利要求越强。回答不愿意将耕地永久转让他人的农户占63.1%,对是否愿意扩大或减少耕地规模、回答无所谓的农户占47.7%,想扩大的占24%,看政策和市场行情而定的占7.8%,想缩小的只有3.4%。总体上看,大多数农户对现行农地政策是认同的,并希望保有自己的一份农地。
  3.农户的城镇化。农户的城镇化是现阶段农户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样本农户住房可分为四种类型,农村楼房、城镇有房户占样本农户总数的7.9%,农村平房、城镇有房户占6.5%,农村楼房户占42.5%,农村平房户占43%。样本农户中城镇有房户占14.5%,这部分农户家庭或家庭部分人口已在城镇工作和生活,已成为事实上的城镇居民。如果我们把农户城镇有房理解为农户的主动城镇化,实际上还存在一种被动的城镇化,这就是失地农户,除去其中两户城镇有房户,样本农户中共有35户、占16.4%,从家庭经营性质和家庭成员职业构成上看,这类农户也已融入了城镇。以上两者合计有30%以上的农户具备了城镇化的条件。调查数据还反映出农户的建房意愿有所下降。原因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迁移的加快,人们的住房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有n户居民准备近期在城镇买房,31户城镇有房居民回答农村住房如何处置时,20户准备留给老人住,8户回答空关着,只有3户准备卖掉。
  
  三、村庄社区的分化
  1.村庄的分类。我们选用劳动力就业结构、村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三个指标来考察或区分农村社区的分化。
  根据调查资料,依据上述三个标准,我们可以将这10个村归为四类,即工业村、商品性农业村、外出务工村、资源依赖型村庄。第一类:工业村。农村社会成员就业以本地非农就业为主,一般在80%左右,农业就业、外出务工比重较低;村庄工业较为发达,具有一定数量的规模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并吸纳了部分外来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
  第二类:商品性农业村。农业就业在20%左右,本地非农就业50%左右,外出务工30%左右;村庄工业发展一般,农业结构调整及相关产业发展较有特色;农民收入水平较高。
  第三类:外出务工村。农民就业以外出务工为主,占50%左右;农业生产基础较好,村庄工业不发达;农民收入水平中等。
  第四类:资源依赖型村庄。农民就业以本乡村非农和兼业为主;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经济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开采及相关产业,家庭作坊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乡村集贸市场较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