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是战略任务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一)
详细内容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方针,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主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调科技、产业一体化经营以及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现代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农业出了问题,其它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看,工业化、城市化活动恰恰是在农业可以提供剩余产品的基础上出现的。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我国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更会危及到国民经济的基础,危及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战略任务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基础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过程。它必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1.正确认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为了获得工业化发展所需资金,农村要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随后不久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农业和农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国家在这时期也提出了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等措施,毛泽东还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思想。这些都为今天正确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与重点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给我们留下需要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当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动员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结果对农村建设很少投入,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再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意识形态,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把大经验教条化,抹煞了区域差别和自然条件差别,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没有从农村社会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地位这一战略高度上,正确认识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实现中国现代化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重任,我们能否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农村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建设问题更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目标。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不仅如此,这一重要阐述,从另一角度也表明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建设问题越发突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化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