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建设的可持续特色化模式的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的探讨,确定如何在一定区域的城镇范围内,从城镇用地、产业结构、村镇的产业分工、特色化建设、生态方面进行和谐统筹,乡镇产业有序分工于协作,将零星作坊式产业化零为整的建设成为有地方品味的新型新产业聚合体与模块化的经济体,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的永久发展。
【关键词】城镇 特色 规划 可持续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大前提是可持续良性发展,但如何长久地实现这一基本要求,这在具体的村镇建设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目前许多规划专员们常常是从村镇的近期优势与不利因素的分析入手从而确定规划的基本形态,在城镇体系规划上也将资源及产业在区域范围内进行了统筹的安排与协调。但从不同城镇的发展形态上,产业分工上,成百上千的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最终趋向于形成了小而全、产业重叠、发展雷同的竞争问题,无法与城市副业协调发展。这样规划上所说的特色的产业的规划实际上是没有长久发展可行性规划,其发展结果是相当多的乡镇工副业及农副加工业是停留在作坊式的简单加工层次,也常常是假冒伪
劣产品的发源地。所以新型村镇特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
2 实现新城镇建设特色化的要求
2.1规划的基本前提与要求
新农村建设在满足十五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思路的前提下,必须要实现特色化发展,这样可以防止建设的千篇一律的规划老套,避免村镇建设各方面的雷同,造成无特色、无竞争力的重复建设的浪费。所以要实现村镇建设的特色化要求必须首先从以下方面入手:
(1)村镇现状发展条件的特色分析与判别
首先要根据村镇的各种现状条件诸如用地布局、建设现状、地方文化风俗、基础设施、资源状况、经济状况、区位条件、规模等诸多利弊因素的分析,找出有潜力的可行性的发展因素,结合各种因素对本地区长远发展的权重、进行特色化的可行性分析,列出特色权重的发展序列。
(2)产业特色的可持续规划
区域内对村镇进行产业优势分工、分解,并进行系统化的产业链结构组合与规划、对现有劳动力、知识劳动者的培训与就业岗位的开辟按比例发展结合起来,在产品的特色加工上进行全面统筹,防止区域内的产业、产品重复,并进行区域供给的量化分析与规划,形成以城市工业与各类产业发展带为枢纽,与乡镇产业的职能结合起来构成地区产业集成模块,通过各产业模块的组合构成高一级产业功能体。在横向扩展上各乡镇产业分解与互补发展。纵向延伸方面要打造地区性的品牌产品,并进行深入的研发与成系列配套。集合乡镇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加工的流水线――产业链合作集群带,最终的发展形成特定产业聚合体,每个村作为聚集产业链上的节点,进行有序的分工与协作,最终成为区域的网络产业功能再聚合的发展奠定基础。
(3)标志性建筑的特色化
各乡镇各具特色、民俗文化的格局在现有内涵基础上,保留与开发具有民俗特色风格的街道、街景、建筑等,并要进行保护和完善,做到每村一特色景点、每乡镇一民俗风格街景、每地域一文化景区,并确定乡镇特色的标志物。
(4)规划格局的特色化
在用地布局及比重、道路网布局、绿化结构、气场组合、风水图腾构图、生态景观上进行区域层面上的各具特色的规划。特色形态可以在道路布局、建筑格局、建设形态、绿化形态方面体现,用以形成不同的乡村景色、田园风光、生态景区、山村景点、牧场景观等村镇特色化布局,从而引导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