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的分析与思考(一)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的分析与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在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内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定居的思路,在建立全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经济发展 劳动力流动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0.067万亿元,是1978年3645.2亿元的8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由1997年的6420元增加到18934元。然而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8.4%减少到11.3%,显然第一产业的发展远落后于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
  另据统计,2007年末中国城镇总人口达到5.94亿,较1997年城镇总人口3.95亿提高了50.5%,城市规模的高速扩张征用了更多土地,仅2007年全国城市建设征用土地面积就达到1216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城区面积的3.43%,这说明中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
  
  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分析
  
  1.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首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内部因素。真正引导劳动力流动的动因是经济收入上、利益上、物质条件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内因。
  流动的结果是可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农业水平发展到较高阶段,农业比较收益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在城乡之间进行大规模的流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也才能实现劳动力结构的优化配置。
  其次,经济发展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外部因素
  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良好的经济环境以及对经济前境的信心,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量流动,每年数以亿计的民工潮春运期间浩浩荡荡的情景就足以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所有这些也都是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2.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一是相对滞后的土地法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
  《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中国农村土地的基本制度。土地既然是农民自己的生产资料,生存所系,显然在当前发展阶段上,土地作为农民生存保障资料的功能将在很长时期内不会改变。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须要有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城里人”,因此,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依存问题是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