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一)
详细内容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 以从道德领域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 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社 会文明状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要 解决好人际关系和谐问题,二是要解决好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三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 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加强法律、政策、制度的建设,以 提供安定有序的体制支撑与机制保障,也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发挥道德在社会建设中 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因为道德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 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更具渗透力的力量?而且,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对和谐社会的法 律、政策、制度化建设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因为它有助于培育更加理性自觉的实践主体 ,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 更佳?那么,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呢?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 展开的?根据道德所调整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人际道德、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 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 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为此,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 德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来分别加以考察?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际道德基础是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友善宽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诚信友爱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际环境,没有人与人之间建立在诚 信基础上的普遍的和睦与融洽关系,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 人际道德的维系和调节?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诚信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处 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基础,也是各行各业的人们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诚 信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彰显个体灵魂的美德之花 ?不仅如此,诚信还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和谐的纽带,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诚信 危机不仅损害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信任关系,使人际关系 紧张、不和谐,而且会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导致社会关系的混乱与无序?友爱,才能营造 和睦、友好、祥和的人际环境,彰显人间真情和美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 、多阶层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差异很大,要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关系,就要倡 导平等友爱的高尚道德,即在平等的基础上提倡各民族、各宗教团体、各党派、各阶层、各 群体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相互爱护、相互温暖,尤其是要倡导 尊重、同情和帮助弱者的人道关怀与博爱精神,倡导鼓励强者的积极健康心态,促进强者和 弱者的携手同行、共同发展,从而使全体人民在相互关爱、彼此关怀的基础上融洽相处?团 结互助,就是各民族、各地区、各行 业、各阶层成员紧密团结,爱好和平,互助合作,携手共进,以谋求民族国家内部繁荣稳定 统一以及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和平相处?团结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 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的高度理性社会,是多元一体的社会和谐体系?当 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经济多样化、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群体多样化、思想意 识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此外,当前国际国内还存在着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的社会势力与力量,这些构成了威胁和谐社会的潜在隐患?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如何协调好 多元力量、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各群体成员的紧密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和凝聚全党全民的发展智慧, 构建多元一体的高度和谐体,就成为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和谐”最主要的是同心,只有万 众同心才能达到高度和谐?同心是建立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的,全面小康是符合中华民族各 阶级、阶层和群体共同利益的奋斗目标,因此它成为凝聚和整合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 所以,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目标,倡导团结美德,弘扬民族团结意识,才能营造同心协力、互 助合作的社会氛围,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友善宽容,就是指与人为善,以宽容、 包容的健康心态对待他人,尊重个性,善待差异,宽和待人?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多 元化社会,人们的利益差异扩大化、个人追求多样化、生活目标多元化、个性差异明显化, 这就需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以友善、宽容、和解的人生态度在多元差 异中去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 各阶层 、各群体,我们有着明显的共存性、同一性与整体性,这就构成了友善宽容道德规范的深厚 社会基础与现实依据?只有彼此友善、相互宽容,才能增进理解,相互尊重,加强沟通,文 明交往,消除人际隔阂,避免人际关系紧张,维护社会团结,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营 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使人们心情舒畅,工作顺心,生活惬意,社会安定?总之,诚信友爱、 团结互助、友善宽容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有助于人们形成以和为善、以和为贵的伦理价值观 ,形成宽松、积极、健康、祥和的社会风尚,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 解决人际关系的和谐问题?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道德(公共道德)基础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 义的社会?和谐社会还要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除了要依靠法制的调控机制和制 约机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仰仗公共道德的维系和调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 、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心情舒畅的公正社会?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 益、文化教育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力的平等、分配 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①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规定的,以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经济制度,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为特征的政治制度,从 根 本上消灭了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扫清了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根本障碍,为实现 全体人民的 公平正义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从而使公平正义真正有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实现?因 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全体中国人民 不懈奋斗而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