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论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及其历史意义(一)

论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及其历史意义(一)

详细内容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认真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认真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深刻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认真研究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演变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落伍了。为了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和被动挨打的命运,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富民强国”就一直成为萦绕在中国人民心头最大的愿望和理想。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许多志士仁人就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从林则徐的“师夷之长技”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洪仁?摹白收?缕?保?涌涤形?⒘浩舫?谋浞ㄎ?碌剿镏猩健⒒菩说男梁ジ锩??谥泄?执??J降奶剿魃隙剂粝铝松钌畹淖慵!5?牵?捎谒?前严执??氖咏欠旁诹宋鞣降哪J缴希?荒艽又泄?木咛迨导食龇??蚨?饧复?丝嗫嘧非蟆⑸嵘矸芏罚?钪栈故且员?车氖О茏呦吕?返奈杼āK?」芨?蟠?粝铝吮?蟮睦?芬挪???谢?褡宓南执???稳跃墒蔷镁媚言病?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开辟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改良是补缀的办法,应主张大规模的改造”,唯一可行的是采用“激烈方法的社会主义(列宁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毛泽东正是在这种“俄式”革命的指引下,通过“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现代化历史上又一伟大的篇章,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是稳健的,中国共产党在“以苏为鉴”的口号下,按照既定的模式,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成功地对几亿农民实现了合作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党内出现“快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躁情绪和机械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以及“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现代化建设模式没有取得战略意义的价值地位”和当时“思想观念上防资本主义的弦崩得太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模式过早地出现了转换,使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发育不全”、举步维艰的曲折历程。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会主义”一直是邓小平反复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邓小平亲自参与了建国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这30年的曲折发展,尤其是20年的严重失误,邓小平开始从理论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进而考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他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认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思考,邓小平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率先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问题。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此,中国真正找到了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路子。
  综观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次现代化建设思路的演变,实践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任何“西化”或者“苏联模式”的道路都是无法解决中国现代化的出路的。
  
  二、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来看,其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类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一般规律就是蕴涵在这绚丽多彩的发展模式之中。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时,从一开始就强调现代化建设要因时因地制宜,各国情况不同,其现代化建设的模式也不同。他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来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邓小平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的论述和独特的设计。
  首先,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由于“文革”的严重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内很长一段时间里“左”的错误横行,形而上学猖獗,在思维方式上习惯于把讲政治与讲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搞现代化就是搞修正主义,搞资本主义复辟。针对这种错误的思想,邓小平在1975年出来主持中央工作时,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了真正把四个现代化建设搞上去,他一方面抓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抓科技教育,大力纠正将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对立起来的“左”的错误,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他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由此可见,邓小平是从现代化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代表着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最主要条件的高度,来认识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这一问题的。实践证明,邓小平这一思想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而且找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方向,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