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浅谈创新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一)

浅谈创新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创新 社会主义 关系 研究
  [论文摘要] 主要探讨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世界大势、内外环境和战略目标迫切要求我国加快创新,创新关乎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创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引导方向,并提供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创新提供各项条件,是创新的基本保证,创新与社会主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重大历史使命。践履使命,发展社会主义的动力是什么,中央提出靠创新。当我们将创新与社会主义置于同一平台并加以研究,便可发现二者间的互动关联及内在规律。这对建构有关创新的理性认识,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强化创新能力,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一)历史启示:社会主义的成败与有否创新紧密相联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即是创新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五大社会形态学说,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他们还预计几个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将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列宁依据马恩设想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将之与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的新阶段。后者认为,一个或数个国家可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打碎其链条,率先夺取胜利,迈入社会主义。根据这一理论,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和无产阶级发动十月革命,一举推翻沙皇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辟历史的新纪元。
  苏东剧变是背离创新精神和创新原则的恶果。社会主义的建立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前苏联在20世纪20-40年代创造的辉煌业绩,初步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如同其他新生事物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完善、改革和创新。20世纪是大分化、大发展、大变动的世纪,社会主义更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强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却几十年一贯制,在领导体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不做改革和创新,依然高度集权、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等,致使民主乏力,经济大滑坡,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提出了轰动一时的“新思维”,表示要实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表面看来,戈氏要改革,对社会主义进行创新,实质上恰恰是背离了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的反动。其“创新”的真实用意不在于完善社会主义,而是将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这一点在当时多数人是不清楚的,多为其表象所迷惑。1999年10月,他在土耳其发表演讲,明白宣称:“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①这种“创新”的资本主义取向能使社会主义焕发生机吗?非也。苏东剧变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不合潮流,而是固守其僵化模式和放弃社会主义理想的必然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卓然挺立,深深烙上了创新的鲜明印迹。中共第一代领导人遵循马列主义原理,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失时机地将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大道。他们没有照抄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上下求索,以其为鉴戒,希冀克服其缺点与不足,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子。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制定的方针政策即是明证。但后来在复杂的内外背景下,中央领导人对阶级斗争等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致而指导思想上逐步偏离正轨,不恰当地搞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乃至“文化大革命”。这何尝不是对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创新,尽管事实证明这种创新是不成功的。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起,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吸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果断纠正“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改革,全面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应当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进行创新的产物,但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创新”葬送了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创新使社会主义生机盎然,前景广阔。
  解读20世纪的社会主义史,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丰富而深刻的。第一,社会主义在其80多年的历程中,尽管有曲折,但总体上说是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历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第二,创立社会主义需要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创新。没有创新便没有社会主义。创新关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第三,创新是全面的,不只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还要始终保持创新的正确方向。如果说,社会主义不创新,毋宁死;那进一步说,没有创新的正确取向,社会主义还是摆脱不了消亡的惨痛结局。
  (二)现实呼唤:创新势在紧迫
  国际大势和外部环境的挑战呼唤创新。第一,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超多强的复杂而急剧变动的时代。单一的超级大国凭恃科技进而在经济、军事上的优势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一方面,试图建立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着力遏制包括中国、朝鲜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采取没有硝烟的“和平演变”战略,图谋“分化”,“西化”这些国家,妄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单极格局。它们视中国为实现其目标的最大障碍和威胁,因而将中国列为首位打击目标。第二,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双重冲击。随着资源、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影响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可以预料,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生产发展的主导力量。”②谁在技术创新上首先取得突破,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优先权和竞争的决胜权,就可以有效地抵御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风险的冲击。我国在科技、经济乃至综合国力上还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取得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创新。
  实现现代化和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呼唤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但很不完善,其内在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史无前例,无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必须全力探索。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质量不高等问题,就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完成这些艰巨任务,都需要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
  再者,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0多年,目前正由局部、表层、经济领域向整体、纵深、政治上层建筑领域推进,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如下岗再就业、贫富差距拉大,这些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在中国,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和矛盾,旧的思路、方式、方法不行,必须要有突破,要依赖创新。
  简言之,创新之于社会主义中国,其重要性、紧迫性超过任何时代任何阶段,创新不是可有可无、可快可慢的问题,乃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④创新“对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二、创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引导方向并提供强大动力
  创新是一个具有内在层次结构的理论体系。2000年6月,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在十六大报告中,他重新作了概括,创新,包括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它们既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方向
  世纪交替之际,中国面对的内外环境较过去更为复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要求我们实现三大超越:经济上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传统工业化模式,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跨越式”发展模式;政治上超越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和多党制政治模式,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和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体制;文化上超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再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说,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要超越西方模式,又要超越传统模式,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要实现这一社会主义目标取向,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实践中没有不走错了路的。
  怎么办?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品格。“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事实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成果。”⑤没有这一理论创新,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而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十四大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本着“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科学精神,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思想;关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等等。理论一当被群众所掌握就将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上述理论创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和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且始终保证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体现为生产力比在其他制度下的更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生产力发展得慢,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人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就难以实现。“发展是硬道理”。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其制约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两个,一是体制不顺,二是科技水平及劳动者素质较低。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来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科技生产力就必须建立适应科技创新的体制。因此,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进行的制度创新,其义就是不断完善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之所以进行制度创新,是因为制度体制性矛盾亦即生产关系方面的因素是为制约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障碍,换句话说,不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就难以取得新的突破。
  自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市场经济体制很不完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从传统体制的外围向核心部分深入,通过不断地培育、发展新体制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全面配套的、力度更大的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此,中共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围绕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以减少体制碰撞与摩擦,比如,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等。尽管这些新制度、新体制仍然处于有待完善的过程中,但方向是正确的,有利于协调、理顺各方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同时,马克思主义最重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把它看作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江泽民依据马列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联系变化着的国内外实际,高度评估科技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他明确指出,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是社会生产力解放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而且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最终要靠科技创新来实现。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很明显,科技创新在整个创新工程乃至社会主义大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