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建设以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依据(一)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建设以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依据(一)

详细内容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些人的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甚至发生了动摇。本文阐述了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的科学依据,认为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从而得出结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我国道德进步产生着双重效应。1方面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思维定势,以新的理性思维更新道德观念。1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被崇尚。另1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价值关系属性也容易造成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如价值失衡现象、金钱价值泛化,资本利润追求最大化导致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偷税漏税等情况。因此,必须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化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积极进行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动力源泉和价值规范,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所谓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他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统率1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指导思想。道德领域中所有的道德现象都要受道德核心的制约和规定,并以这1核心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我们的道德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具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chan党宣言》曾深刻地指出:“过去的1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同时也是对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的初步概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同时,继续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1905年,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学为谁服务时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在这里,列宁从文艺这个侧面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20年5月,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第1次星期6义务劳动到51节全俄星期6义务劳动》1文中,提出了“大家为1人,1人为大家”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准则,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1种差事,凡是劳动都理应按1定标准付给报酬的习惯看法。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1人,1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列宁第1次把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具体化为每1个人的行为准则,落实到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上,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人民联系起来,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道德理论。
毛泽东等老1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chan主yi道德的最高表现,也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在毕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chan党人和革命者的行为准则。他在《为人民服务》名篇中指出:“我们的共chan党和共chan党所领导的8路军、新4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他又在《论联合政府》1文中,完整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明确地将其规定为中国共chan党和人民军队的唯1宗旨。至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1条重要的政治原则,而且成为共chan主yi道德的核心,贯穿于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全部理论体系中,成为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最富有特色的部分。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始终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道德追求。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中国共chan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1党员的最高准绳。”作为1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邓小平总是把能否真正“富民”、“利民”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实在尺度,他对3个有利于的阐释,对共同富裕的强调和追求,无不体现着这1思想。党的第3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也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1个显著标志。”在3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中国共chan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1思想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代的凝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虽然这1理论在实践中正不断发展,不过它的实质和核心不会变更,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理念堪称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当今时代的提炼和升华。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重申“1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1党员的最高准绳”,直到3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中国共chan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体上反映了为人民服务作为共chan主yi道德核心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正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作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
2、为人民服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1,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由1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产生,又为巩固和发展这1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虽然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和中外合资经济等,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它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分配领域中,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些都不仅对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提出了客观要求,而且也使它有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从社会政治制度来看,我国是1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也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所以,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相1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