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关于当前党建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一)

关于当前党建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一)

详细内容

近年来,党建理论研究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这个中心而展开,并加大了对党建理论中的一些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党建理论研究改变了过去简单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从概念到概念进行注释的空疏学风,而是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改革开放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方面,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重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努力借助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些研究,既试图回答一些问题,也同时提出一些问题;既有学术性、理论性,也有现实性和指导性。现整理和摘编一些文章的几种观点,仅供参阅。

一、党的阶级基础问题

党的阶级基础问题是关于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是回答其它党建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前提。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可避免地会引起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大批职工下岗,就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来对党的性质和阶级基础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朱华、唐研在《党政论坛》(2000.11)《关于推进党建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认为: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一个基本观点,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一个基本方法。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党的性质、阶级基础,实际上是包含了一系列具体题目的大课题。例如,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工人阶级是壮大了,还是萎缩了?与过去相比,工人阶级在经济上、思想上、价值观上是否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与社会学的阶层概念有何区别和联系?如何看待企业中的高收入人员阶层?党的阶级基础和党的性质与党员队伍的成份是什么关系?执政党的选民基础和党的阶级基础之间是什么关系?“利益群体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有何区别?等等。这些问题中,显然已超出了传统的党建学科研究的范围,但确实是人们普遍关注并存在大量歧见的重要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解答,有赖于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在内的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

另外,工人阶级是否仍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问题,也是讨论的一个热点。李君如在《理论前沿》(2000.14)《“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一文认为,在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是不是同传统的工业产业相联系的工人已经是落后的生产力的阶级代表,知识分子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文章认为,这样的议论忽视了三个重大的问题。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包括双重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已经指出的,“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到今天为止,这样的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这是由我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在生产力问题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的工业产业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它确实要淘汰传统工业产业中的某些行业,但从总体而言,它将推动广大的工业产业向新的阶段发展,只要看一看冶金业、纺织业、机器制造业在应用新技术后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在我们党的理论中,邓小平已经以他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政治智慧,解决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已经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素质将全面得到提高,仍然是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代表。我们党也仍然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工人阶级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的重要观点。张俊九认为,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的,也已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实。一是劳动者逐步知识化。工人阶级素质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人阶级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越来越大,脑体结合的劳动大军将日益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主体力量。二是工人阶级结构在优化。工人阶级不仅包括产业工人,而且包括知识分子、经营管理者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部分人员。三是工人阶级数量在扩大。现在每年约有1000万的农业人口,在向第二产业转移。有资料表明,现在产业工人有3.6亿。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整个进程中,我们既要看到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又要看到任何创造发明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二、党的领导现代化问题

贺军等在《理论前沿》(2000.19)《关于党的领导现代化的思考》一文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党的领导现代化的内容及应遵循的原则
党的领导现代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思想和理论的现代化,使之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要实现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现代化。第三,要实现党的活动方式的现代化。实现党的领导现代化,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是要使党的领导方式按照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实现根本转变,使执政党的领导制度、活动方式与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相统一、相一致,与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在要求相统一、相一致,使执政党与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各种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关系,建立在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要求的基础之上,既能充分发挥执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能使国家权力、行政机关科学有序地运转;实现互相保障、互相促进。
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现代化,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处理好一些基本的关系。首先,要坚持和体现民主原则。这是政治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坚持中国特色,处理好吸收借鉴与保持中国特色的关系。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能把党的领导现代化错误地理解为西方国家资产阶级议会政党政治化。再次,要处理好党的领导方式制度变迁、体制创新与党的自身建设中传统方式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现代化,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党的领导制度的改革创新。但制度建设无论其地位如何重要,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它建设。

(二)实现党的领导现代化的切入点

1.转变观念,增强党的领导现代化的意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的领导的体制、结构、制度以及活动方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但是直到今天,一些党的领导者,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仍然按照计划经济那一套强调党的领导,实施党的领导。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激发党的领导的活力。观念问题不解决,党的领导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在党建领域里多年存在着单一的、封闭的思维方式,常常不假思索地沿袭传统的固定的模式,把自己拘禁在一个有限的领域内思考问题,探索视野狭窄。这其中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注重党的建设的特殊性,而不注重人类政治(包括政党政治)文明成果的一般性,从而缺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阔胸襟,使自己的理论空间变得狭小而闭塞。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个领导现代化事业的党,它本身也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

2.理顺党政关系。理顺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党对社会实行的是“总的领导”,这种领导具有方向性、全面性和根本性的特点;政权机关对社会实行的是方方面面的领导和管理,这种领导和管理具有控制性、权力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党政在职能上的差异,决定了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不应当是包办代替国家政权机关的具体领导和管理事务。要达到党的领导现代化的要求,真正做到党政职能分开,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

3.按照依法治国的路子建设党。第一,贯彻权力有限原则,使党的领导各个方面的工作和每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第二,确立合法性、平等性原则,实行法制领导。合法性原则要求一切领导和管理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平等性原则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第三,树立党要接受监督的观念,健全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党的领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仅在于制定规定、条例、制度和法规,不仅在于提出实行法制领导要求,更重要的在于树立这些东西的权威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一是要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硬约束”机制。二是要改变只有上级对下级约束的状况,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党员和群众,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三是要使监督制约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体系,使党的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享有权力的主体,包括专门的监督机关,都处在有力的监督制约之下。

王长江在《改革内参》(1998.18)《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党的现代化》一文认为:政党现代化是政党发展普遍规律的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面临双重任务:一是要以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实施领导,以保证现代化顺利进行;二是必须不断改革自身以适应领导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文章认为,所谓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并认为,对我们党来说,苏共模式的长期的持续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在领导传统计划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观念还未完全消除,没有完全摆脱我国政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对政党政治的误解,等等。说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还有待于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文章认为,西方国家的政党和政党体制由于产生早,经过长期探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规则和运作方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比资产阶级政党要晚得多,这使它有可能充分借鉴以往政党运作的经验,一开始建立的就是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政党。但这个优势后来没有得到发挥。相反,许多有效机制和手段被抛弃了,走了许多弯路。政党现代化,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划清界限。政党现代化绝不等于政党或政党体制西化。二是循序渐进。要在思想上、理论上和部署上都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张荣臣在《学习时报》(3月19日)《强化党的执政功能》一文中认为,党要实现由领导革命的方式向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方式转变,首先要强化党的执政功能。执政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而且,社会愈是发展,执政功能更为重要。但以往我们把执政党的功能理解为领导和包办代替一切,恰恰削弱了党的执政功能。依法治国是执政党有效执政、强化执政功能的实现方式。它不但要求全党学会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法律赋予执政党充分执政的权力。在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内容上,一是要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在总的方面作出规定,使党的领导有法律保障,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在党政关系的具体内容上,对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中党实现领导的途径、方式和程序作出规定。要具体地规定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形式、工作规则等,并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是按照执政党的特点来加强执政党内部机制的建设。从政党发展的轨迹看,现代化的政党的决策机制,越来越由集中的、封闭的、独断的决策模式转变为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协商的模式。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领导作用,负责制定宏观发展战略。它的决策就不单是一党的事务,而是整个国家的事务,这更显示了其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实现决策民主化,核心是健全民主集中制,也就是使民主集中制民主化和程序化。与民主决策机制相联系的是高效的政策运行机制。而民主的决策机制、高效的运行机制,离不开严格的监督机制。党内监督是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保证。

关于党的现代化问题。有人认为,党的现代化重要的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改进党的领导方式,首先需要解决在理论上如何看待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的领导方式的论述。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首先创立了无产阶级执政党领导的理论和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领导制度和方式。但由于列宁执政的时间短暂、条件有限,对一些问题未能进行深入而明确的阐述。应当如何看待和继续列宁未完成的探索,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对党的领导方式的影响,从东欧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中汲取一些什么教训,就是重要的理论课题。其次,研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对“党的领导方式”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它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指党的领导的哪些具体层次和环节?另外,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政府机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也需要作出科学的说明。至于提出改进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党的领导方式的具体思路和操作性方案,就更是艰巨的任务。有人认为,解决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的问题,关键是在有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上取得进展,只有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具体思路和操作性方案方面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目前,基层党组织是遇到新情况最多、暴露的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庞大的组织体系和巨大的惯性思维等作用,使得基层党建工作的滞后性表现突出,一些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与基层党组织在党建中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人认为,目前基层党组织的任务、功能定位不明确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党政不分问题的严重存在,基层党组织实际上是各级行政权力的组成部分,直接掌握权力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直接掌握权力的功能日益弱化,甚至不复存在,特别是在企业及新经济组织中。在这种不能直接掌握行政权力的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什么具体功能,用什么有效的方式来联系和带领群众,怎样起到整合国家、企业(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利益的作用,怎样发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就成为许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党的领导基础、执政基础就会发生动摇。因此,科学地确定各类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形成符合现在实际情况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规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