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问题(一)
详细内容
[摘要]:政治现象当然从来就是一种系统现象,而整个人类社会主要是由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组成。当今,政治系统主要由政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组成,同时,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党、国家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也就是党、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强制型向契约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关键词]:系统;党;国家;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
[Abstract]: Political phenomenon is always a system phenomenon and the whole mankind society is mainly made of the society system 、politics system 、economy system、culture system. At present ,politics system is mainly posed of state power system and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mankind society’rela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arty、State and society.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the P’ruling mode is concering about the relation among Political party、State and society .By means of system’own characterstic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the writer thinks the innovation of the P’ruling mode should transform from the closed type to the opened type、from the pelled type to the contractual type and from the single type to multiple type.
[The key words]: system; political party; state; society; the P; the ruling mode; innovation
党、国家与社会(市民社会)现代人类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来源和载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个人类社会主要是由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组成的。而党和国家则属于政治系统中两大平行的子系统即同一层级上的子系统,社会则属于狭义上的社会系统。从宏观层次看、从整体上看,当代人类社会系统的基本关系就是指党、国家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当代人类社会就是在系统之间的互动中,并伴随着系统自身及系统相互关系的不断优化、调整中,得以进化和发展。而政治系统则起着关键的作用,政治系统内部政党系统(主要指执政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及其相互的制度化关系,则使政治系统发挥结构―功能的作用,促进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要素,一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阶段是系统自身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优化的结构框架与运行框架,因此,经济系统的进化则为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优化提供了有利的理念与环境即硬件与软件的支持,这样,从各个系统自身、相互关系的优化及其良性互动中,从更大范围内、从更高层次上就能发挥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合力与规模效应。但是如何使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合理化、制度化的关系呢?即政党系统、国家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关联起来,既能使它们自主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又能形成更高层次的整体功能呢?这就是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价值支点,并且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理论价值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系统自身的特点及其系统之间的应然关系出发,来探求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实然关系与应然关系,从而也能找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切入点。
一、 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史、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史以及生物学生理学等科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几点论断:
(一)系统是多元的,是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因为只有存在有差别的多个事物,才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整合成一个系统的要求。系统的组分(组成部分)或者是子系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二)系统是开放的,即它只有不断地与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交动”,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维持系统自身的生存与进化。“系统开放的越有效,越利于系统病态的消除或者解体” [1] 。当然系统不是百分之百的开放,否则它也不能称之为系统;系统也存在封闭的一面,因为“从环境输入系统的并非对系统都有利,什么东西不能输入,什么东西需要输入,输入多少,如何输入,都需要管理控制。系统对环境的输出也不是任意的,什么东西不允许输出,什么东西允许输出,输出的数量和方式,都需要管理控制”[2],所以系统的封闭性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总之,系统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适当统一,开放是绝对的,封闭是相对的。
(三)系统是有边界的,即它存在着某些始点和终点。“从空间上看,边界是把系统与环境分开来的所有点的集合(曲线、曲面或超曲面)。从逻辑上看,边界是系统的形成关系从起作用到不起作用的最大范围。”[3] 由此,系统具有边界性,也就存在着独立自主的空间,存在着“边界的互不侵犯”规则,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当系统向更高层次进化时,就需要打破“边界的互不侵犯”规则。
(四)系统具有自主性,即它不是完全被动的,再加上系统的边界性,因此,系统就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
(五)系统具有自利性,即系统的生存本能,表现着一定的利益需求,与此同时,系统是开放的,它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存在着扩张性,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再加上系统的自主性,这样通过其扩张性与自主性的互动,就可能会产生系统的自利性,根据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基本假设“任何社会系统都有一种趋向稳定的主导趋势”[4],同时系统也有封闭性的一面,进而就可能会产生系统的保守性。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不能无限夸大,这只是在系统之间缺少正常的互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
(六)系统之间关系应当是平等的,至少在同一层级上的系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类社会就是从原始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的逻辑发展中进化,而生产力因素起了主导性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为系统之间关系的优化提供基础性条件。系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只是功能不同,只是所处的时空位置差别,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才产生了不平等的关系。
(七)系统之间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作用力的大小不同,但是会出现作用力的正负,比如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就有正负之分,当今所提出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是对其反作用的一种反思的结果,因此这也说明了系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不能以“以大压小”,歧视其它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以上是对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因此,根据这些论断,我们再来分析政党系统、国家系统与社会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类社会系统是更复杂,因为人类社会系统的主体是“指在社会系统中为实现系统的行为、目的、价值、功能而活动着的人” [5], 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人是一种生命有机体,必须服从生物学、生态学的规律,同时人也是社会的人,不仅有着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即“我们确实具有自然的系统共有的价值基础,可是我们把它特殊化,使它适合于人这个层次。同时,我们确实具有所有人共同具有的价值基础,可是我们把它特殊化了,使之适合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目的。”[6]所以,人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且人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更强,这样,由人组成的系统也必然反映了人类的两大属性,而且系统也就具有“人性”的特征,自主性也就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