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西方文化论文>悲剧到底是什么?——以《哈姆雷特》为例(一)

悲剧到底是什么?——以《哈姆雷特》为例(一)

详细内容

关于“悲剧”的著名定义已经不少了,只是这些著名的定义都不是直接从《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这样的作品中抽象出来的。实际上,正是在这些文学作品面前,所有的著名定义都会暴露出自己的缺陷。不能有力解释《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的悲剧理论,我们就应该承认它们不是什么科学的理论。而能够有力解释《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的悲剧理论,大概莫过于直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了。

据实而言,本文作者是在抽象出一般文学杰作的本质之后,再去观察《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这些作品,才抽象出“悲剧”概念。“一般文学杰作的本质”被命名为“人性”。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智慧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每一件文学杰作都是某种人性运用自身智慧实现自身目的的结果或者方式。“悲剧”不同于一般文学杰作,在于每一件悲剧作品中存在两种人性,这两条人性运用各自的智慧去实现各自的目的,而且这两种人性之间往往发生打斗。“悲剧”不同于一般文学杰作,因此还意味着:在一般文学杰作那里,每一件杰作只有一个主人公,这个主人公就是其中人性的象征;而在《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中,因为其中有两种人性,所以各自有两个主人公,单就《哈姆雷特》来说,这两个主人公使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哈姆雷特。这就给《哈姆雷特》研究带来了特殊的困难:两种人性之间的打斗,亦即两个不朽者之间的打斗,容易被误以为是所谓的“人物内心冲突”。

所谓人性运用自身智慧实现自身目的,主要表现为作为人性两个构成因素(目的与智慧)之一的目的,它的合理性得到了隐秘而有力的论证。

上已提及,《哈姆雷特》作为悲剧表现出了某种特殊性:两个主人公都使用了“哈姆雷特”之名。这样我们就经常看到,“同一个”哈姆雷特在言行上一会儿表现出虚无主义的情调、一会儿又澎湃着复仇的热血。当然,我们更多看到的则是这两股力量的搏斗。著名的“哈姆雷特犹豫不决”问题,根源于“虚无倾向”对于“复仇欲望”的屡屡阻挠。

为了便于分析,这里把作为“复仇欲望”之化身的主人公称为“哈姆雷特甲”,把作为“虚无倾向”之化身的主人公称为“哈姆雷特乙”。“哈姆雷特甲”的言行主要是隐秘论证复仇的必要性,而“哈姆雷特乙”的言行主要是隐秘论证一切积极作为、包括复仇的无价值。

第一幕第五景写父王的鬼魂讲述自己被弟弟毒死之事,又告知自己在阴间的处境:

我好命苦,夜间要在外边游行,白天就要关在火焰里面受罪,一直要到把我阳间的罪孽烧净为止。若非我被禁止宣布狱中的秘密,我不妨讲给你听听,顶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可以使你的灵魂迸裂,使你的青春之血凝冻,使你的两只眼睛像星球一般脱离了眶子,使你的编结的发辫松散,一根根的竖立起来,像激怒的豪猪的刺似的;但是这种惨劫不能泄露给你们血肉的耳朵听。

末了向哈姆雷特甲下达命令:

你若是有骨肉之情,不可隐忍;不可叫丹麦王的宫寝变做淫烝秽乱的卧榻。

总之,为父报仇乃是为人子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哈姆雷特甲当即表态说:

唉,你这可怜的鬼,只要我这昏乱的脑海里有记忆的位置……我将从记忆的心板上擦去青春时代所见所闻之一切琐细无聊的记录,一切书上的格言,一切的虚文,一切过去的印象,单单把你的吩咐保留在我的脑里的书卷里,不搀杂任何轻微的事情”。父王的鬼魂离开后,哈姆雷特甲说道:“这时代是全盘错乱;——啊可恨的冤孽,我生不辰,竟要我来纠正。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为父复仇乃是万不得已之事,但为父复仇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对于“全盘错乱”的时代也算是某种“纠正”。总之,为父复仇既能了却个人的神圣使命,又能造福于整个社会啊。总之,复仇势在必行。

伟大作品中的主人公首先意味着某种目的,但主人公往往表现出自己只是不得已才实现这一目的的。第二幕第二景写哈姆雷特甲对于复仇使命的“不情愿”:

我若不做那一场噩梦(指父王鬼魂叮嘱复仇之事),我即便是被关在胡桃核里,我也可自命为一个拥有广土的帝王。

当然,这段话同时也是对“虚无倾向”刺出的一枪:所谓“我即便是被关在胡桃核里,我也可自命为一个拥有广土的帝王”,既是对“虚无倾向”的画像,也是对“虚无倾向”的嘲弄。

哈姆雷特甲稍后说出了同样性质的一段著名的话:

我近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缘故——失了我的一切乐趣,放弃了一切平当做事的习惯,并且我的心境变得如此的枯寂,以至于这大好的土地,在我看来,也只像一块荒凉的海角;这顶优美的天空的华盖,你看,这璀璨高悬的昊空,这镶嵌金光之雄浑的天幕,——唉,由我看来仅是一团浑浊的毒气。人是何等巧妙的一件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仪容举止是何等的匀称可爱!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但是,由我看来,这尘垢的精华又算得什么?人不能使我喜欢,不能,女人也不能。

这是暗示:在实现复仇的目标之前,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放射不出自己美丽的光明,虽有而实无;在实现复仇的目标之前,人从这个美丽的世界并不能获得快乐。另一方面,“处身于美丽的世界却没有乐趣”,又是对于“虚无倾向”的画像和嘲弄。

在隐秘论证复仇之必要性的同时对于“虚无倾向”进行讥刺的,第二幕第二景中还有另一段著名的台词:

方才在此地的那个演员,不过是叙述一段故事,扮演热情的幻梦,居然能把自己的灵魂注入他想象中的人物,因了灵魂的作用他的满脸变色,眼里含泪,神色怆惶,声音呜咽……假如他心里蕴着我所感觉的一腔悲愤,他将要怎样呢?他会要把舞台淹在眼泪里,用可怖的呼号震裂大家的耳朵,使有罪的人惊狂,使清白的人畏惧,使不知情的人惶惑,使得一般人为之目瞪口呆。但是我呢?只是一个迟钝糊涂的蠢汉,醉生梦死的对于我的责任漠不关心,一言都不能发;不,一个国王的性命及一切身外之物都被奸贼消灭了,我还是莫敢谁何。我是一个懦者罢?谁叫我小人?谁剖开我的脑盖?谁薅掉我的胡须喷在我的脸上?……谁要这样的对待我?咳!天哪,我都得承受;因为我不能不承认我长了一对鸽子肝,里面没有胆汁,受了欺侮也不觉得苦。

总之,仇恨(“悲愤”)像是一座火山,不爆发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如果只是压抑复仇的怒火,“醉生梦死的对于自己的责任漠不关心,一言都不能发”,那么,他就只能承认自己是“小人”、是“懦者”、承认自己“长了一对鸽子肝,里面没有胆汁,受了欺侮也不觉得苦”。末尾几句台词是对于“虚无倾向”的再一次画像和嘲骂。

作为“虚无倾向”之化身的哈姆雷特乙按照自己的本性反对一切积极作为。哈姆雷特甲把父王鬼魂叮嘱复仇作为自己行动的理由,哈姆雷特乙这时候却冷冷地“提醒”道:

也许是我太柔弱郁结,这样的人最易被鬼所乘,所以他来诱惑我去遭劫难。

这句话应该被视为是哈姆雷特乙“设身处地”地对哈姆雷特甲说的,其中的“我”指的是哈姆雷特甲。总之,哈姆雷特乙“信不过”哈姆雷特甲的理由,所以现在要求:

我要有比这更确切的证据。(第二幕第二景)

哈姆雷特乙对于哈姆雷特甲的复仇之事,所采取的乃是能拖拉就拖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