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个方向(一)
详细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发表的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于1845年至1847年之间,这是一份经过多次删除、补充、修改和重新誊写的手稿。虽然手稿的主要部分在当时曾送交出版社,因种种原因没有发表,但它实际上仍然是一份未完成稿。这部珍贵的手稿历经自然天敌的侵蚀和人类战争的威胁,并且在辗转保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遗失和残缺,但是主要手稿基本保存完好。手稿的未完成状态主要是针对第一部分而言,而手稿的缺损和遗失则存在于整部手稿的不同部位。这两种情况的存在为后来各种版本的编辑和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引起诸多纷争。与此相应,形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个方向——为文本编辑工作作准备的文献学、版本学研究和立足于文本、文献的思想研究。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性,但是由于其致力方向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本文借此机会对此作一初步梳理。
文本编辑:大致说来,根据其编辑思路、要求的不同来界定,迄今存在着两种《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普通著作版与历史考证版。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没有原始版本依据,而且是一份仍然处于修改过程中的誊写稿,这样在手稿的编排和创作者的界定等方面便留下了种种疑虑。普通著作版和历史考证版的产生正是为了分别满足一般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MEGA2)以这样一种精神彰显自己,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加修饰地展现作者的原意、创作过程,忠实于作者的思路发展。但是历史考证版第一版(MEGA1)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完全贯彻历史考证版的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被迫中断,近50年后重起炉灶的MEGA2比起MEGA1来,在这一编辑原则基础上更加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了编辑更加忠实于原作者、具有更高可信度的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要对手稿进行大量的必不可少的编辑、整理和识别工作,而且要对不同版本的差异进行比较、借鉴,由此产生的工作应该属于文献学、版本学研究范畴。不过,对于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工作来说,它还与一般版本的编辑工作有所不同。它集文献学、版本学与文本的思想研究于一体,例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者梁赞诺夫、阿多拉茨基、广松涉和目前参与编辑工作的研究人员往往本身是学者,他们绝大部分本人就是专业性的研究人员。同样,历史考证版的读者对象一般来说也不是普通读者,而是专业研究者。
显然,历史考证版不能与普通版本相提并论,它是普通版本的依据,但是不能取代普通版本,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普通版本处处提供原始的、真实的情况,与严格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比较起来,普通版本首先要考虑可读性。历史考证版与普通版本的区别正是在于它并不追求形式的完善,它追求历史的真实和客观。
历史考证版的文本编辑不仅集文献、版本研究于一体,它同时也依赖于对文本、文献的思想研究,有时对难以确定位置的手稿的编排在某种程度上是依据对其内容的思想研究来进行的。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其自身的未完成性,任何版本都难以对其未完成部分作出完全合理的编排,例如手稿第一篇的开端部分。对于这一部分来说,即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恐怕也难以在不进行大量更新、后继工作的情况下编排出个像样的顺序来。
正因如此,即使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出版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也不能够期望它解决我们所有的困惑,因为原始手稿本身就是一部未完成的修改稿。一部更加客观、真实、历史的文献考证版本能够有助于克服已经“权威化”了的观念对我们的束缚,使我们更加接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境遇下探索、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进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