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心理控制——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心理学维度(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心理控制法兰克福学派
[论文提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已经沦为社会统治的帮凶,成为心理控制的工具。大众文化的心理控制手段主要有:鼓励大众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自我人格的典范——超我,使大众自觉地遵从社会规则和秩序;通过对大众虚假需求的受控制的满足以弱化其爱欲力量·从而达到削弱其反抗力量的目的;借助于陈规扣模式的不断重复来加强控制的力量,固化其控制的效果。大众文化通过这些手段达到的控制结果就是:造成了在0理上处于幼儿状态的个体,并进而导致了易于社会统治的“大众拜”的形成。
斯特里纳蒂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一书中曾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不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工作就难以理解对于大众文化的分析。}m而要全面深人地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就必须对该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心理学维度有所理解,因为心理分析方法是该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重要理论工具。借助于心理分析的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把对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进一步引向深人。该学派的主要理论家基本一致认为,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控制并非仅限于表面的谎言欺骗和道德灌拾,而是深人到心理的层面,甚至无意识的深层,因而其控制不但是全面彻底的,而且也是非常隐蔽的。综合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理论家的论述,笔者认为,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心理控制手段主要有:鼓励大众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自我人格的典范—超我,使大众自觉地遵从社会规则和秩序;通过对大众虚假需求的受控制的满足以弱化其爱欲力量,从而达到削弱其反抗力量的目的。借助于陈规和模式的不断重复来加强其控制的力t,固化其控制的效果。大众文化通过这些手段达到的控制结果就是:造成了在心理上处于幼儿状态的个体,并进而导致了易于社会统治的“大众群”的形成。
一、大众文化鼓助大众把杜会规则内化为自我的典范—超我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已经取代了传统家庭中父亲的位置,成为大众精神上的“代理父亲”。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作为个体与社会的中介,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它在个体的自我人格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家庭中父亲的权威不但使孩子学会了遵从外在社会的规则,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反思、叛逆冒险、独立自持等精神。正如霍克海歌所言,“家庭仿佛是第二个子宫,在它的温暖的抚育下,个体集聚起他在家庭之外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力量。”。然而,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随着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和控制的加强,个体和家庭的经济独立地位开始衰弱,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的权威地位也逐渐丧失.另外,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高度组织化、一体化的社会,社会媒介和媒体非常发达,个体并非生活在封闭的家庭中,孩子也不再以父亲作为学习和事仿的主要对象。这就使得父亲的权威地位更加衰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父亲权威的丧失将使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权威的父亲形象作为模仿的楷模,其父性素质—“严于律己,独立自主,有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等等”m—将难以形成.父性素质的缺失将导致个体在面对社会外在的权威时缺乏对抗的力量,而倾向于服从和认同。大众文化无疑就是许多个体服从和认同的社会权威之一。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作为“代理父亲”的大众文化不培养大众的父性素质,而是一味地培养他们的顺从意识,鼓励他们把既定的社会规则内化为自我的典范.娱乐明星的成功范例在向大众传达这样的信息: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只要好好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千篇一律的电视剧节目在明示或暗示大众:只有放弃对社会的反抗,认同社会现状,个人才能获得幸福,否则只能落得悲协的下场。电影也不断地告诉大众:屏幕上看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事物已经存在的样子就是它应当所是的样子。因而,崇拜明星就是认同社会秩序,大众消费娱乐产品的过程也就是外在的社会规则逐渐内化为自我人格典范的过程。有些大众文化产品表面上看虽有满足大众愿望的性质.但其实质还是鼓励大众遵从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现状.阿多尔诺认为.文化工业向大众提供的这种愿望满足达到的效果类似于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悲剧通过唤起观众某些过分强烈的情绪然后把这些不应有的情绪净化掉;大众文化则在虚幻地满足人们的生活梦想的同时又使人们自觉地放弃这些现实不允许的梦想”。。
洛文塔尔有个著名的论断:“文化工业的控制就是反向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借助于催眠、自由联想等方法使精神病患者被压抑在心理底层的无意识内容释放出米.从而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文化工业的心理控制则反其道而行之,它鼓励人们把外在的社会规则内化为超我人格,然后借助这个超我的力量把那些为社会秩序所不允许的欲求和愿望压抑到无意识的深层,并对它们时时进行管束。这样,大众文化就成为社会统治的帮凶。
大众文化在鼓励大众把外在的社会规则摄取为超我时,仅凭冷冰冰的灌抽和说教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它必须运用一些技巧.使大众乐于接受。在法兰克福学派看米,除了满足大众的某些愿望之外,大众文化运用的最主要的技巧就是使其塑造的偶像具有平易近人性。即可自居性。作为社会规则代表的大众文化明星虽然是力量无穷、光辉灿烂的,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平易近人的。电视剧中的女主人公和大众一样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偶然原因凭运气才一夜之间改变了命运。流行音乐的明星也没有不可企及的察斌。他们和大众也是极其相似的。这就让大众在五体投地的崇拜中也感到一丝希望:自己也有可能成为明星,有可能凭运气而成功。阿多尔诺认为。正是这平易近人的可自居性使大众文化对大众来说变得魅力无比。文化工业也正是利用大众的自居心理来控制和左右大众。他还认为,利用自居心理是一切社会强权奴化和控制大众的共同手段,法西斯主义也是如此。⑤和法西斯的领袖形象类似,大众文化的明星偶像也具有这种双重性,一方面,偶像是有力的,完美的,另一方面,又具有普通人的身份或品质。这样,大众在崇拜偶像时才能有自居于偶像的满足感,也只有这样,大众才会真正崇拜和服从于偶像,并进而服从和维护偶像所代表的社会规则。
二、大众文化通过对个体虑假需求的满足来削弱个体的爱欲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不满足大众的真实需求,只满足他们的虚假需求,而这也是大众文化实施其心理控制的手段之一。马尔库塞指出,需求有真实与虚假之分。真实的需求产生于个体真实的生命欲望和要求,而“‘虚假’的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其作用则是“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卜去.”。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并不反映大众的真实需求和愿望。这是因为;一方面,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侮一个角落的文化工业体系使人们无法躲避.因而不是人们内在地就需要并喜欢这些娱乐产品.而是他们不得不被迫购买和消费由文化工业体系向他们强行推销的精神鸦片。另一方面,代表既定社会规则和秩序的大众文化关心的是政治经济统治者的利益。而不会真正关心广大民众的利益和需求.所以.它即使满足大众的某些需求也只可能是满足类似于感官享乐等虚假需求而已.却不会使大众对社会现状做出质疑和挑战。
由此.马尔库塞认为。大众文化对人的虚假需求的满足实质上是对人的压抑,是“压抑性反升华”。作为赤裸裸的商品的大众文化产品早就丧失精神性和超越性的维度.它只能带给人们物质的满足和感宫的享乐,所以它是反升华的。而且,大众文化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感官享乐的同时,也“牺牲了他们的时间、意识和愿望‑p使他们忽视了对自己生存境遇的关注,忘却了自己最为真实的需求和最为重要的愿望,放弃了对自由、理想和幸福的追求,所以它又是压抑性的。反升华的大众文化就是通过满足大众的虚假需求来达到压抑他们真实需求的目的。
大众文化通过压抑大众的真实需求就削弱了大众的爱欲力量.并进而削弱了他们反抗社会和追求解放的力量。由于大众文化只会满足大众的某些被现存社会秩序所允许的需求,因而它就会对大众满足欲求的范围做出限定。而这种限定将导致大众爱欲力量的衰弱。马尔库塞认为。文明社会把人满足性欲的区域限定在狭隘的生殖器区就导致了人的本能力量的退化,与此相类,大众文化对大众需求的“定域化”满足也会削弱大众的爱欲力量。依马尔库塞的理论,爱欲代表了人的真实生命欲望,爱欲的力量就是解放的力量,所以大众文化对大众爱欲力里的削弱就是对大众寻求幸福和解放的欲望的阻滞,是对压抑和控制大众的现存社会秩序的维护。
对虚假需求的满足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所以大众文化所培植的只是虚假的幸福意识。沉浸在虚假幸福中的大众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满足于文化:工业所提供的“享乐”,“头脑中什么也不思念,。忘记一切痛苦和优伤”,“逃避对恶劣的现实思想进行反抗”.。虚假的幸福意识就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认同和顺从,是大众放弃反抗意识和解放要求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