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一)

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从新闻常规对进入媒体的新闻事实、消息来源以及具体新闻事实的呈现方式等的影响的角度对媒体新闻偏见的产生予以了分析,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和矫正新闻偏见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 新闻常规 新闻偏见 对应假设
  对于新闻生产的研究一直是媒介研究的一个重点。而从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来看,新闻既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其内容反映了蕴育新闻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一种组织性的产物,是专门负责采集、传播新闻的专业组织所制造出来的成果。这也就意味着,新闻机构在许多方面和一般性的机构或组织并无差别,新闻记者和其他一般组织成员一样,工作环节受到组织运作惯例的限定,以保障组织持续高效运转为基本前提;所不同的只是,媒介组织专门负责搜集、传播一些特定知识,这项职责使得其特定的专业活动有别于其他一般性的组织。而评价其职能履行好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则在于新闻是否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和报道社会现实的。
  麦奎尔对于媒介文化生产的研究提示我们的正是新闻作为一种媒介组织运行的产品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组织运行常规的影响,而这些常规与新闻报道内容呈现上的偏见有着密切关联。他所指出的“典型的新闻偏见”包括新闻过度呈现高层官方的声音、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政治或社会精英上、少数群体明显被边缘化乃至污名化等等。那么,这些典型的新闻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其与新闻常规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
  所谓新闻常规,休梅克(Shoemarker)将其定义为媒体从业者用以从事其工作的“模式化的、常规化的、重复进行的实践形式”。它的存在,从媒介作为一个生产性组织的层面来看,为保证组织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新闻的制作,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来帮助记者判断和选择新闻。这套程序以新闻组织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兴趣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筛选来实现。借助这些常规。媒介得以有效管理不确定的事务,实现组织需求。而从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看,又是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存的。就其正面效应来说,它保证了新闻生产的时效性,就其负面效应来说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新闻内容上的“偏见”。本文试从新闻生产的工作流程来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常规对媒介内容呈现的具体影响。
  
  一、新闻常规之下媒体对事实的最初筛选中潜藏着新闻偏见
  
  基于媒介资源的有限性和新闻从业者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新闻生产必须首先对事实进行筛选。而在筛选的过程中,新闻价值通常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依据。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尽管中西方对于媒体性质的认定存在差异,但对于新闻价值的5个基本要素的认定大体相同。即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而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体现了新闻选择的常规。时效性和重要性意味着越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影响面广的事件越容易成为重大的新闻,例如地震、海啸、矿难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往往很容易占据媒体的重要位置或时段;显著性和接近性则直接指向事件人物、地点及其他事实构成要件,而趣味性则一定程度上为记者选择报道角度提供了参照标准。
  新闻的构成要素“5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可以说是新闻常规的又一个组成部分,它帮助记者在采集信息时迅速确定需要采集的主要内容。传播学者麦奎尔在分析影响新闻选择的要素时,强调了新闻选择过程中人物、地点和时间这三个要素。在他看来,我们通过媒介所看到的世界其实常常是记者偶然遇到甚至是某些特定办公机构制造出来的;新闻总是发生在相对确定的地点,例如华盛顿到纽约之间的地区或者巴黎、柏林、伦敦之间的三角地带,因而也往往是具有可预测性的。
  媒体普遍采用的新闻归口制度依据的正是新闻的这种“可预测性”,该制度将记者固定在一定的采访线路上,而这些采访线路通常集中在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的部门。从我国媒体普遍的线路分配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媒体通常将记者分为时政记者、财经记者、体育娱乐记者几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通常又有更为具体的条线分派:如公安线、气象线、房管线等等。之所以要将这些部门作为记者日常联系的采访对象,主要原因就在于记者作为信息采集者,其任务是在短时间内收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但他们又不可能全程参与到这些信息背后的具体事件时间当中,因此,这些信息的复杂性越高,记者就越是依赖于“代理观察者”的观察,记者对于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多时候是停留在“知晓”层面而非“理解”层面,他对现象的分析和阐释不可避免地依赖于相关专业人士或权威人士。这种对于权威信源的依赖与其说是确保新闻真实与客观的必要,不如说首先是为了保证新闻的可预期性的必要,因为只有通过确立相对固定的“代理观察者”,从业者才能迅速高效地采集到所需的信息,在截稿时间内完成新闻报道。
  由此来看。为确保媒介组织新闻生产有序进行的新闻常规在新闻生产的第一步――事实筛选当中就已经表现出其主观选择倾向,而这种选择使不同事实在媒体准入上就无法实现平等。从这个角度理解,弱势群体之所以总是难以成为媒体日常性报道所关注的主角,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与媒体之间缺乏相对固定的信息沟通平台,他们的利益表达需要无法通过相对固定的新闻线路进入媒介的观察视野。而这种信息筛选机制上的不平等同时还会通过媒体中的其他新闻常规来得到强化。
  
  二、消息来源借助新闻常规操纵事实强化了部分新闻偏见
  
  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构成要素、记者的职业特性使信息在流入媒介视野过程中已经呈现出不平等,这使我们通过媒体所看到的往往只是符合媒体特定选择标准、符合记者工作便利取向原则的信息。而作为记者信息采集对象的消息来源,他们接近媒介机会的多寡、对新闻常规利用手段的高低则从另一层面揭示了新闻偏见产生的原因。
  麦奎尔提出,消息来源对媒介的接近与使用有赖于消息来源自身的权力与影响力、能否有效地提供适合的材料、良好的公共关系以及他们与媒介的共同利益和媒介对他们的倚赖程度等。从新闻常规的角度来理解,消息来源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以及能否为媒介提供稳定可靠的消息来源决定了它能否成为媒介亲赖的对象。例如重要官员、知名人士作为媒体的权威信源,他们接近媒介的机会较多,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的机会也较多,对新闻事实的呈现通常可以起到关键作用;而另外一些社会群体则往往因为处于社会边缘掌握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无法为媒介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而被媒介日益边缘化。
  同时,这些享有更为充分的媒介接近权的消息来源不仅可以借助媒介的依赖更好地传达自己的信息和观点,甚至可以通过公关或其他操纵手段使媒介为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目的服务。而新闻常规正是他们利用媒介的主要策略依据。美国资深媒介顾问马克・麦希斯提出的“媒体公关十二法则”中最为核心的是"DES原则”,“D”即差异(Different),“E”即效率(Efficient),“s”即简洁(simple),他认为,只要掌握了这样三个原则,就可以赢得媒介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原则实际上针对的正是媒介新闻生产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新闻常规,它强调了事实的反常性、差异性,指出了新闻生产所受的截稿时间的压力和记者知识的有限性,它告诉那些试图操控媒体的人,要想让一则信息能够引起记者的注意,必须要投其所好,使之符合新闻运作的常规,才能赢得媒体的版面或时段。
  不仅如此,新闻专业主义中至关重要的客观性原则在保证新闻从业者相对独立的地位的同时也成为消息来源操控媒体的发力点。客观报道强调记者的中立,强调使用消息来源的直接引语。而这事实上却为消息来源控制事实呈现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美国新闻史上著名的麦卡锡事件即佐证了这一点。
  借助于这些新闻常规,那些易于接近媒介的社会权力阶层不仅作为媒体依赖的重要、权威信源直接影响着媒体内容的选择;还通过新闻常规直接影响到媒体对事实的呈现和意义赋予。在这个意义赋予的过程中被强化的又往往是作为社会权力阶层的消息来源与媒介共同的利益诉求,维护的是社会现有秩序,因此,社会边缘人群被媒体边缘化乃至污名化这一媒体典型偏见并非出自记者的主观故意,而是新闻常规影响下信源与传播者固化的思维和表达模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