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及其现实价值的哲学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人的发展是全社会发展的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崭新课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及其哲学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国家级扶贫县——山西省代县的社会实践中并取得了成效,最终通过实践触发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 实践 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价值观贯穿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的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也要被社会所承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入,人的价值问题也越发凸现,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应当指出,物质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精神价值的生产亦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当今社会,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价值问题。
一、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
\人的价值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同客体的人的一种关系,即客体的人对于主体的人的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个人或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自身。一个人及其集团的价值,取决于他对整个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简而言之,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自然界对人的价值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人类索取的无穷宝库;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成为人们的沉重锁链。 价值观念可能由于阶级的或个人的私利和偏见,使人们的认识走向谬误,然而,从根本上说,它是人们认识的动力,从而也是使人们的认识走向真理的内动力。人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社会实体,本身就是自然和社会这个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人不是脱离世界的抽象物,人是整个物质世界(自然和社会)总的因果链条上的有机的一环,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是社会的实体性存在。因此,人的需要和利益同世界的客观规律,必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及其需要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就是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统一的前提和基础。[2]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的“民”,是相对于“君”,即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虽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其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用哲学的观点看,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在价值上的真正的、充分的平等,只是作为价值目标和理想,而不是作为完全实现的东西出现的。所以,应该把人的价值本身同人们的价值观念严格区别开来,揭示价值的实质。确切地说,人有什么样的价值,首先并不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因为,人的价值并不是单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这也正是人的价值区别于物的价值的一个特征。物的价值是物的为人的存在,是从物同人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而人及其需要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从而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历史地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的价值也具有社会历史的性质。但物的价值的这种社会性质,不过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体现。而人的价值本身,直接就是一种社会关系。人的价值作为人对自身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它具体表现为个体和人类、个人和他人、个人同自身的关系等等。个人对自身的价值,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我价值。而所有这些关系,本质上都是社会关系。一个人只有和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交往,才能获得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的价值如何,是由他同他人、同群体的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样,所谓自我价值,就归结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人类的关系。人的价值既不单纯地取决于他所创造的价值,更不单纯地取决于他所享用的价值,也不单纯地表现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是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普遍方法。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宝贵经验和借鉴国际发展理论研究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而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哲学价值就在于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这个对于任何发展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现实实践
物质价值的客体来源于自然界,分为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所谓自然价值即自然界的物质价值,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价值。用哲学的眼光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本质是自然价值问题。用价值论的观点讲,所谓生态平衡的破坏,就是经济价值对自然价值的否定;所谓生态平衡问题,就是正确处理经济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关系,兼顾这两种物质价值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经济价值,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和社会,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能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需要的价值;就是主体(人和社会)改造客体(自然界),以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的问题。经济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如果说,没有自然价值,人就不能生存;那么,没有经济价值,人就不能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得到发展。因而,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的问题。因为生态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是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重视自然环境的价值问题,主要的已经不是思想认识问题,而是已成为如何解决的实际问题了。
代县是山西西北部的国家级扶贫县,基本地貌是“两山夹一川”, “七山一水二分田”。 全县20万人口,农业人口16万,目前尚有贫困人口5.1万人,其中低收入人口3.9万人,未解决温饱人口1.2万人,贫困面仍很大。258个贫困村大部分处在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变、土壤瘠薄、气候恶劣,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那么,怎么才能运用以人为本理念在发展中尽快脱贫呢?胡锦涛同志在关于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为工作重点,坚持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科技服务、帮扶措施到村到户的做法,着力提高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3]近几年来,代县县委、县政府正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省委有关扶贫工作的指导方针,把扶贫工作摆在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重点实施移民脱贫、产业扶贫、社会帮贫、单位包贫和党员联贫五项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全县脱贫步伐。特别是1998年冬被列入全省首批移民扶贫试点县后,代县运用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工作,截止2006年底,圆满完成了全县121个贫困村,2182个贫困户,7639名贫困农民的扶贫移民搬迁任务。全县新建新城、红墙、新田、龙千和五里村等5个移民新村,安排贫困人口1118户3914人,并采取小村并大村的移民办法,分散安置移民1064户3725人。贫困移民整体工作走在了忻州市前列,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移民工作使全县7639位贫困农民最终告别贫瘠的大山,走上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