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在民营企业转型期间,企业国际化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浙江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如何科学地选择国际化方式已成为当今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本文结合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浙江民营企业的三种主要切入方式,包括承揽外包业务、依托专业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切入方式的动因做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 国际化 动因分析
浙江省是典型的民营经济大省,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如今浙江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已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从以贸易代表处、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传统“走出去”形式发展到如今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形成,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然而,对浙江的民营企业而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总体上,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国际化“质”的提升,尚需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战略选择。本文从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方式选择的研究出发,分析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不同方式选择的动因,对进一步拓展有关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国际化的方式
Fletcher(2001)认为,有关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国际化是怎样的发展过程;二是哪些因素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及其结果。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过程就是企业将其所拥有的资源如资金、设备、技术、品牌、管理能力等,通过不同的投资方式转移到目标国家,以服务于企业的跨国经营(鲁桐,2003)。在企业的外向国际化的研究中,通常有三大类方式: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一般而言,贸易式是企业国际化的基本选择,主要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契约式是企业国际化的中间选择,主要包括许可证协议、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交钥匙合同。其中,管理合同的一种新形式是“外源化”(outsourcing,亦称“外包”),比较常见的外包有两种OEM(0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和ODM(Own Designing Manufacturing)。投资式是企业国际化的最终选择,主要是直接对外投资(FDI),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和跨国并购、参股国际化等。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方式外,还有一种是国际战略联盟进入模式,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常常借助这种模式作为其国际化起点(赵伟、赵婷,2006);它偏重于“战略”,是与企业长期计划相一致的活动。
二、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切入方式
1、承揽外包业务方式
外包是浙江民营企业外向国际化的首选路径。由承揽外源化业务起步,打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而后经过两三个跨越,实现自主国际化。这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可行路径,而且就目前的发展势头而言,亦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一个趋向(赵伟,200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民营企业以OEM起步,开始切入国际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民营企业开始以ODM出口代替OEM出口。据统计,目前浙江出口产品中90%以上都是以贴牌形式实现的,贴牌生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商品类型,贴牌出口已经成为广大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出口市场的主要途径。
2、产业集群——从家庭作坊到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度集中在一起。浙江省以产业群为依托,使一些不起眼的小产品,做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如温州的低压电器、纽扣、鞋以及打火机等。另外,浙江民营企业还自1998年起开始建立境外专业市场,至今已经建立了如荷兰中国城、中国驻莫斯科贸易小组、喀麦隆中国商城、乌兰巴托正品市场等若干个海外专业市场,为民营企业在海外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建立营销网点提供了平台。
3、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是企业国际化中的高级阶段,也是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扩张迅速,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建立独资企业。为解决国际化中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效和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往往选择控制程度较高的独资模式。浙江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的主要是制造业,它们在海外主要建立了制造工厂、分公司以及办事机构等。如华立集团在泰国建立的仪表厂,海天集团在墨西哥、巴西等地建立装配工厂,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俄罗斯等国建立了木材加工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