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研究>由“三鹿奶粉事件”谈企业长青(一)

由“三鹿奶粉事件”谈企业长青(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绝不仅是中国企业的一个个案。三鹿奶粉事件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很多企业的隐患。所以,对三鹿奶粉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鹿 奶粉事件 企业 企业长青
  
  中国自从2002年底发生“非典”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对危及公众的事件反映速度明显加快,所以三鹿奶粉事件一经报道,在中国迅速是妇孺皆知。在中国举国上下声讨相关奶粉生产企业时,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和政府的相关人员,需要深思一下如何使中国企业长青这个问题。
  一、三鹿奶粉事件简要回顾
  三鹿奶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可以追溯到2008年9月11日。中国卫生部于9月11日晚指出,当时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中,有很多患病儿童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人们开始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同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9月12日,三鹿向公众宣称有不法奶农投毒。9月15日,2名婴幼儿因病致死,截止当时,共有患儿1253名。全国各大超市开始将有问题奶粉下架。
  三鹿奶粉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国家质检总局的高度关注,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奶粉专项检查。国家质检总局于9月16日发布“关于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的结果通报”, 22家婴幼儿奶粉厂家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伊利、蒙牛、光明等榜上有名。检测通报一出,引起公众的巨大震惊。很多公众对国家免检产品、名牌产品产生了怀疑。在奶粉专项检查告一段落后,国家质检总局又对液态奶进行专项检查,并于9月19日公布了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蒙牛、伊利等液态奶查出三聚氰胺,中国废止质量免检制度。在中国内地不断检测出三聚酰胺后,9月21日香港公布雀巢牛奶里发现三聚氰胺,新加坡公布大白兔奶糖受三聚氰胺污染。国家质检总局分别于9月24日和26日分别发布市场销售新生产液态奶中检测通报,均未检测出三聚酰胺。至此,三鹿奶粉事件第一阶段才宣告结束。国家关注的重心有检测有问题奶粉和液态奶转向食用有问题产品婴幼儿的诊治。
  二、三鹿奶粉事件原因分析
  根据目前各媒体和政府权威媒体的情况报道来分析,其中重要的原因有三个。
  1.企业缺乏严格的奶源检查体制
  对于一个拥有国家知名品牌、免检产品美誉的企业,在生产关系人体生命健康的产品时,有义务保证产品的健康无害。但由于种种原因,三鹿并没有对奶源进行严格全面的检查,致使奶源出现了质量问题。从相关部门调查中可以知道,三鹿企业本身也有能力检测出三聚氰胺,只是由于体制的不健全和执行的不严格,才导致其所生产的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
  2.社会相关管理机构对企业产品品质的监管不到位甚至缺失
  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在社会可以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会采用各种方式追求利润。如果这种行为得到社会各方的约束,那么企业的行为将采用正当的方式。但是,如果社会本身没有给企业提供相关约束,企业在利润的刺激下将很难保证所生产的产品对消费者没有危害。所以,在市场经济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切实履行监管、监督职能,而不是为了片面追求政绩和经济发展指标放任企业。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最新乳制品抽查结果,包括伊利、蒙牛在内的其他知名企业的奶粉和液态奶也同样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由此可见,奶粉质量问题也绝对不是个别事件,而是在缺乏监管情况下的相当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
  3.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不善
  从有关报道分析可知奶农供应的鲜奶中含有三聚氰胺,而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奶粉生产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价格上升空间小的双重压力下,转而把压力粗暴地转移到了上游的奶农,奶农赚不到钱,在企业质量检验不严格的情况下人为加入三聚氰胺,最终导致一损俱损。三鹿、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的市场受挫是这些企业向上游奶农掠夺利润给自己酿成的苦果。这些企业因为问题产品而造成的各种损失恐怕远远大于提高鲜奶价格的成本。如果这样下去,很难做成百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