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面向武汉城市圈的湖北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构建(一)

面向武汉城市圈的湖北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构建(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以及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现状,结合二者,提出“两型社会”的建设总体上对就业是有利的,同时也认识到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不足,提出在“两型社会”建设下采取合理的措施,以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武汉“1+8”城市圈 独立学院 就业
  
  一、当前金融危机下湖北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1、湖北独立学院的概况
   独立学院自1999年浙江大学开办城市学院以来, 发展迅速。全国现有独立学院318所(截止2008年12月,教育部),在校生近186.6万人,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湖北省现有独立学院31所,学生共计23.5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0.2%。
  2、当前金融危机下湖北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人,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增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使许多企业减少了岗位需求,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校园招聘。一增一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
  2009年独立学院学生与众多高校学生一样面临就业率不高的现状。而对于任何独立学院来说,要想做大做强,提升影响力,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学校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与应对自然也就成为了所有独立学院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前景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为严峻。
  
  二、湖北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高校扩招、三本学历低、金融危机等
   当前独立学院的学生就业难度比较大,这其中有就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主观原因的影响。其中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等院校因素。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只重视招生,只管培养,忽视市场对学生的需求,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路,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其中独立学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特别是自高校扩招以来,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2)结构性失衡因素。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第一,学科专业失衡。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差别较大,像机械、计算机、测控等专业依然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比较旺盛;而师范、金融、管理、财经等专业供大于求态势比较明显。
  第二,学历失衡。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需求与学校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单位在招聘时,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而动辄就是本科以上学历,人为的造成研究生大材小用、本专科生无用武之地,导致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第三,地域失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和产业规模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为主,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广大农村依然急缺人才。虽然国家为此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力度不够并缺乏配套措施,大多数毕业生仍不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就业。所以,我们说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区域性、选择性、竞争性的就业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的正常现象,是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3)用人单位用人观念因素。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有了自主权,条件要求也越加苛刻。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严重影响着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第一,用人单位追求“名牌”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知名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第二,用人单位为了节约用人成本,缺乏人才储备意识,对于刚刚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来说,他们大都不考虑,只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这也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第三,与用人单位相比较,应届毕业生仍为弱势群体。在某些时候,大学毕业生的权利不能完全得到保障,用人单位在某种情况下,会牺牲大学生的某些利益,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签定了就业协议书,由于该集团公司人员调整,最先裁员就是应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