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性化的道德成长(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理性化道德成长策略
[论文摘要]笔者所提出的理性化的道德成长,是指学生在接受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并实践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道德思维的形成,使之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对道德进行反省和评价,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真正深化成长。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着提出理性化道德成长的策略。
一、理性化道德成长的提出
对于广大教育者而言,所谓的道德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范性内容,主要是对人的言行方面进行规定和要求,使人认同规范,遵守规则,从而实现规范对人的约束调节作用;二是意义性内容,主要是一些关于人的生活价值、生活意义等一些价值观内容,使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反省,进行自我确认,这种自我确认有道德“自我建构”的内涵,德育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引导。
规范性内容和意义性内容是道德的本来内涵,作为道德教育,应该在运行过程中对两者都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却过于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使规范性内容和意义性内容处于失衡或者割裂状态。因此,提出理性化的道德成长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理性化的道德成长,是指学生在接受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并实践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道德思维的形成,使之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对道德进行反省和评价,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真正深化成长。
二、现实教育中德育内容的失衡及其原因
笔者认为,现实德育工作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对道德内涵理解的片面性
道德是人的道德而非物的道德,其带有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总是为有一定意义的生活而活。毋须置疑,在人的生活中,需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但这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目的在于使自己觉得有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给德育这样的定义:人在生活中用以调节与他人、与社会、与所在集体等关系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这里,过于强调了规范性而忽略了意义性,似乎道德就是规范,人的道德成长就是接受认可道德规范从而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并实践相应的道德行为。人为了规范而生活,而人生的意义则被孤立起来了。
(二)社会本位的深刻影响
我们的教育受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影响颇深,国家与社会价值一体化,个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被高度的政治组织化了,不存在任何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独立个体。在这种环境下,个人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和价值,没有任何的特殊选择而能是服从。这种价值观念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思想道德的缺陷使愈来愈明显了,主要是对个体价值的否定,压制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现实教育中的功利化取向
由于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因此,有的学校在工作中更多地重视学校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所谓的社会效益,追求学校秩序的稳定,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偏重规范的灌输而忽略意义的引领的现象。
(四)理想主义的强化
传统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内容是高度理想主义的,它继承了传统思想道德的理想化倾向,把个人设计成理想化的革命者,基于这种人格理想,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提倡”和“禁止”两个方向都走入了极端。把思想道德提到一般人达不到的境界,只能培养肓从的驯化了的圣徒,然而却失却了德育的现实功用。
三、实施理性化道德成长的策略
要使学生真正地实现理性化的道德成长,应从以下入手:
(一)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
1.德育的主体性主要是德育工作主体和德育对象主体。
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者的职能,要由单向灌输道德理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因此,德育工作者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现代的德育思想、观念;系统掌握现代德育知识、技能,提高德育的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人心灵、为人师表。
2.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德育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如果把道德仅仅看成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就范,道德建设就无法形成主体性的建设,也无法释放个体的潜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