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与东北经济振兴(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东北经济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走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激活市场。然而,东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地区利益、体制、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阻碍。所以,实现东北振兴需采取如下协调发展对策:必须注意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协调;筹资主体与筹资渠道协调;突出重点与区域协调;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
关键词:东北经济振兴;区域经济协调;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economy rejuvenation of northeast is a system project. We must ru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void reconstruction, and the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distributing. And make the market more active than ever before. But, the regional interest , system and idea all can hind the development. So we must take this following measures to sueed in th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planning, aelerating and coordination; the coordination of market and planning system; the coordination of entity and source in raising money; emphasizing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the coordina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un-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 the economical rejuvenation of northeast;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economy development
东北经济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区域内各子系统的分工与合作,也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老工业基地的新生,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任重道远。所以,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协调衔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意义
协调思想源远流长,但系统的协调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协同学。协同学(Synergetics)也可称为协调学,是由原联邦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armann-Haken)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形成有序结构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它强调“协同作用”,实际上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相互作用和有机整合的功能。在此过程中体现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差异与协作,强调差异与协作的辩证统一,从而达到整体的更大效应。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子区域)和经济组分之间协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实现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和经济组分的‘一体化’运作与共同发展的区域(或区域合作组织)经济发展方式”[2]。协调发展要求区际间存在高度的协调性和整合度,共同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商品及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具有严谨和高效的组织协调与运作机制,内部各区域之间是平等和相互开放的,同时也向外部开放。从而使协调发展的区域体系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系统。这样既有利于内部子区域的发展,又有利于与外部系统的对接与互动。
东北区域经济要走协调发展阶段的道路。东北地区地域范围大,以各种标准划分的区域层次多、数量大,如果不走协调发展的道路就会形成无序状态,对东北区域本身以及其他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不利。协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协同”会使无序转化为有序,使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成分转化为有序的整体合力,形成整体功能;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协同或根本不协同,甚至处于离散或相互抵触的无序状态,就必须增加内耗,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整体功能,经济发展不可能取得整体更大的效益。所以要“通过实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东北地区的整体实力。”[3]
首先,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东北经济振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一批新的项目。如果东北地区的产业投资政策缺乏协调,必然是各个子区域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不可避免,东北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功能无法发挥。另外,东北主导的重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均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复建设将造成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大大降低投资效益。
其次,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东北地区的子区域在发展条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因素往往又不能完全与自由地流动。在这种客观现实面前,为了以最有利的条件、最低的成本和最佳的效益来满足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就必然要求在子区域经济关系中,按照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产业,通过以资产为纽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跨地区的产业链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极大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不仅能提高各子区域的经济利益,也能提高整个东北区域的经济效益。
再次,东北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激活区域市场,提高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自由贸易扩大了生产力”[4],“生产力从一开始就是由交换价值决定的”[5]。不管是从事工业还是从事农业,孤立地看都不生产价值或商品,他们的产品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才成为价值或商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东北区域内合理的分工必将促进东北区域市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二、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势在必行,却也面临着许多障碍因素:
首先,地区利益障碍。经济活动以其主体的经济利益为导向,东北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各子区域的相对独立的利益。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决定了各级地方政府和行政区仍然是区域经济活动最主要的组织主体和组织单元,这就导致了地方经济利益成为各子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成为区际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东北三省搞了许多雷同式的开发区,都把汽车、电子、高新技术、化工、绿色农业等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造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难以突出体现本区域在区际合理分工中具有的合理地位与特色的产业,造成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从而使各子区域都无法获得由比较经济优势所带来的对经济资源利用的高效益,丧失了本来可以由经济协作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其次,体制障碍。新中国建立以来,按地区和部门划分的行政管理体制造就了条块分割的地方经济,是地区经济协调的深层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体制转轨更使地方利益得到强化,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和“财政包干”,再到“分税制”,地方政府从过去的政策执行机构,逐步转化变成为集责、权、利于一身的综合行政管理机关。这种体制下的地方经济成了地方政府的“私有物”,通过计划干预经济成了各地方政府的主要行政工作,政府职能占据了大量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有效空间,造成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发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领导者的政绩直接相关,也是政绩的重要体现。由于地方决策者只顾自己辖区的利益,不考虑行政区域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限制了自然资源、资金、人才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割断了区际商品互补、生产要素优化整合与获得规模效益和外部效益的实现渠道。
再次,文化与观念障碍。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各不相同,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特别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与观念的差别,影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障碍。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虽然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在文化观念上具有同一性,但是区域内各子区域之间的差异还是有的。在东北区域内,许多国有企业一方面受到旧体制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至今对旧体制存有深深的依赖。东北经济发展既受害于旧体制,又受惠于旧体制,许多职工与社会心理上迫切向往改革,又对旧体制有颇多怀念;相当多的人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怀有担心和恐惧,对竞争的压力思想准备不足。这些构成了东北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障碍,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和转型充满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三、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东北区域经济振兴必须加强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其布点选址或适宜区位,必须强调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政府要尽可能做好可行性论证,要适度实施和引导市场化操作,避免因单纯政府行为而导致效益漏出,这样才可能减少人、财、物的浪费。东北经济区域规划必须注重协调和综合平衡,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的经济状况、中央支持力度与地方财政开支空间、东北各地区的分工与协作、东北与其他地区经济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等问题。各部门既要有分工,更要有合作,相互必须衔接好、配合好。只有纵向规划协调一致,横向规划分工协作,视东北为一盘棋,才能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制定规划时要注意体制背景的变化,在内容、依据和编制方式、方法上要有相应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主要以GDP等价值指标和重要的工农业产品的实物指标为主的做法;要体现以人为本,把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以及其他反映人力资源开发的指标,反映社会发展的指标作为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