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危重新生儿46例护理体会(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总结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在危重患儿应用中的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 对46例使用高频振荡通气的危重患儿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本组46例患儿,36例血氧饱和度上升,氧合指数上升,转为常规机械通气后撤机;6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死亡。结论 注重气道管理,气道冲洗及吸痰;密切观察氧饱和度及循环系统监护数值变化;注意患儿呼吸情况及自主活动的观察是确保高频振荡通气效果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HFOV);新生儿;护理;呼吸机
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HFOV)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它的特点是低潮气量、低呼吸压力变化,以超生理通气频率的振荡产生双相压力变化,继而实现有效气体交换的一种肺泡通气方式[1]。作为一种肺保护策略,HFOV能够在不增加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氧合,可降低RDS的呼吸机应用天数,减轻肺损伤等[2],近年来得到了重症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我科NICU自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利用高频振荡通气对46例危重患儿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46例,男26例,女20例,日龄(1.13±1.89)天;胎龄(35.91±4.62)周;体重(2.85±1.25)kg。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4例,围生期窒息18例,颅内出血14例,胎粪吸入性肺炎13例,气漏5例,膈疝1例。
1.2 方法 本组患儿均采用英国产SLE2000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设定参数:HFOV频率8~12Hz,振幅调至患儿有明显的胸廓震动为宜,并根据患儿的呼吸、经皮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调节FiO2、PIP、RR等参数。
1.3 结果 本组36例患儿氧合指数上升,转为常规机械通气后撤机,治愈出院;6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死亡。
2 护理经验体会
2.1 相关护理知识培训 对NICU内HFOV特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专门培训,了解HFOV的并发症和护理注意事项,以便在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2.2 镇静护理 患儿上机状态宜保持安静。减少非必要声光刺激。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以免影响HFOV振荡波传导。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并密切观察患儿神志反应情况,有无人机对抗现象出现,是否觉醒、烦躁,并积极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2.3 保持患儿的正确体位 妥善固定患儿四肢,以避免患儿拔除管道。进行各项操作时尽量避免患儿头部位置及插管的不当移动,以免造成脱管或插管过深。观察患儿水肿情况,对患儿头部及接触床面的四肢部位适当按摩或加软垫,以免长时间压迫,血液循环不良引发皮肤坏死。
2.4 加强患儿呼吸及其他生命体征的监护观察 在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体温、心率、呼吸和动脉血压等情况监测的同时,护理人员的监护观察更为重要。其中包括患儿自主呼吸情况和胸廓振荡水平,观察患儿胸廓的对称性,提示是否有插管移位或脱管情况出现。观察患儿瞳孔、神志、意识、肌张力以及对静脉穿刺等刺激的反应情况,了解有无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可能情况发生。积极分析呼吸机报警原因;切忌过分依赖呼吸机及监护仪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