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畸形36例临床分析(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血管畸形
皮肤软骨组织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患病率大约3%~8%;小儿血管瘤多为血管畸形所致,属错构瘤。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平阳霉素共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36例,临床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23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4个月,6个月~8岁最多。毛细血管瘤11例,海绵状血管瘤19例,混合性血管瘤6例;颜面部12例,颈部7例,躯体8例,四肢9例;肿瘤大小,最小1.0 cm×1.0 cm×1.5 cm,最大6.5 cm×4.0 cm×3.0 cm。
1.2 方法 (1)稀释方法:采用国产平阳霉素(平阳星)8 mg/支,用1%利多卡因8 ml稀释即每毫升含平阳霉素1 mg。(2)注射剂量:小儿按0.2~0.3 mg/kg计算,每次总量不超过8 mg,总量≤40 mg。成人每次8~16 mg,最大剂量不超过24 mg,总量≤240 mg。(3)注射方法:采取5号半(0.8 mm)注射针头一次性注射器,根据肿瘤大小,采取一点或多点浸润性、放射性注射,且不可一点足量,注射至瘤体表面苍白肿胀为度。(4)疗程:3~5次为一疗程。(5)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2年。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瘤体消失,半年无局部复发;有效:注射4次后瘤体明显减小;无效:注射4次后瘤体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本组治愈2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治愈率66.7%,有效率达88.9%;4例无效患者均为混合性血管瘤,瘤体大小≥3.6 cm×4.5 cm×2.7 cm。毛细血管瘤治愈率81.8%(9/11);海绵状血管瘤治愈率73.7%(14/19),有效率100%(19/19);混合性血管瘤治愈率16.7%(1/6),有效率33.3%(2/6),无效率66.7%(4/6)。
3 讨论
Lister(1938)首先报道血管瘤有自然消退的特征,但随后国内外学者对血管瘤的自愈率却报道不一,约75%~98%;Mulliken〔1〕(1982)重新将血管瘤分类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且认为真性血管瘤多有消退的趋势,而血管畸形则多不能自愈,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如生长迅速可能致畸形、损毁面容、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上血管瘤的治疗多根据不同年龄、类型、时期及面积大小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平阳霉素作为平阳霉菌产生的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在小儿血管瘤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验研究表明平阳霉素对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已得到公认,它可作用于血管瘤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水肿、变性,内膜增生,管壁变厚,瘤腔缩小或闭塞,组织纤维化呈玻璃样变〔2,3〕,其作用机制是在Fe2+参与下,PYM与DNA结合,形成DNA-Fe2+-PYM络合物,并将Fe2+氧化成Fe3+,使DNA链断裂。阻止DNA复制,干扰细胞分裂增殖,同时产生氧自由基(OFR)。OFR可使Fe3+还原为Fe2+,重新参与氧化反应;此外OFR能直接与细胞膜上的酶和受体结合。使膜的流动性和离子转运功能发生障碍,细胞遭受破坏,从而加重和放大损伤效应〔4〕。郑翔等〔5〕研究发现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后,OFR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鱼肝油酸钠治疗组,提示OFR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