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即通过学理化实现大众化。主要表现为:通过理论创新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样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即“通过学理化实现大众化”(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不断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曾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六大报告强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一系列重要论断表明,党自始至终就十分注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代表群众利益的革命学说,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成为共产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它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带来了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要与国家的政权结合在一起,上升为统治思想。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要深入人心,除了调动一切手段对全社会成员进行宣传教育之外,还必须靠不断的理论创新。大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支持,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宣传,更多的要借助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自身优越性的展现,这种展现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理论的说服力,二是有指导实践的实效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充分论证自己的国家体系、自己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代表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实行理论创新,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指导大众化。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掌握于群众,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必须具备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的特点,必须具有正确反映中国当下实践的特点。必须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针对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群众理论渴求的有效对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即使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也不乏其人。许多人出现了精神追求的空虚和迷茫。出现了信仰的迷失和危机。显然,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不能空洞化、教条化,更不可能只用一些简单的口号来应对。而是要通过理论研究重新廓清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时代内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丰富、发展这一科学体系,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务。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主要力量是理论工作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权威的阐释,专业的宣传普及队伍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紧密相连的,党的理论创新是以理论整体的形态出现的,它的基础应落脚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着力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他们应当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研究、教育和宣传贯彻等具体的活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后,才能凸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此,必须站在学科规划的高度上来统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在相关教育单位和基地,开设专门的理论研究专业和课程。建立理论成果转化的快速运行机制和推广途径,出版深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