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乡镇卫生院文献信息网络建设研究(一)

乡镇卫生院文献信息网络建设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作为我国农村三级医疗体系中枢的乡镇卫生院,关系着农村几亿农民的身体健康和预防保健,也关系着今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展的成败。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乡镇卫生院文献信息网络,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本文做了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文献信息 网络建设
  
  乡镇卫生院是基层卫生医疗工作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服务的主体,不仅担负着医疗救治,而且还担负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指导职能,其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乡镇卫生院发展却比较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阻碍农村奔小康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是提高医生素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普及,文献信息以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式更为读者所接受,以INTER为依托建立文献信息网络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最有效的办法,本文仅就文献信息网络建设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文献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1.乡镇院卫生院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农村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中间环节的职能作用,对维护农村生产力再生产、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巩固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产业规模和分配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调整和改革,使作为农村卫生工作重要环节的乡镇卫生院职能作用上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的同时,要具有应急事件和急诊急救处理能力,能开展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保健及孕妇的接生工作,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管理和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根据当地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协助当地政府制订和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及年度计划,协助主管部门对辖区有关行业实行卫生监督管理,负责村级卫生组织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以及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具备对农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儿童计划免疫的开展与监测、一般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指导等职能。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2.文献信息在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要求每一位临床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而且要能够将最新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应用于救治病人的临床实践中,这就要求经常翻阅相关文献,跟上医学最新进展,全面提高医生素质。医院文献资源利用好坏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知识更新、学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继续教育的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普及,文献信息以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式更为读者所接受。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1996年底已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1995年卫生部建立了我国医药卫生信息网, 2000年又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网,引入了现代化信息传输技能,对医院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医院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融入文献资源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理念,加强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拓展文献资源服务平台。
  3.文献信息网络建设的现状。根据调查,我国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图书馆,没有资料室,不能为医疗工作人员提供最基本的文献服务。有一些必备的医疗手册和诊断标准等工具书,但大部分是私人收藏。随着网络和通讯设施的普及,互联网的资源方便利用,但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较少,不能普及。因此,如何在乡镇卫生院建设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及时为农村的医疗工作和患者服务,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建设文献信息网络的主要障碍
  
  1.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信息技术人员。截止至2000年底 ,我国有乡村医生1067269人,比1990年的776859人,增加了29万余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数为1.56人,比1990年的1.01人,提高了55个百分点,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十年规划》‘九五’阶段的意见”中规定:至2000年,全国平均每个应建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数达到1.2 人;目前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有23 个省, 占全国31 个省(区、市) 的74 %。但专业人员学历结构偏低,大量的无学历人员主要通过招工或顶替接班进入医疗卫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