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充分发挥好气象为“三农”服务角度出发,分析当前湛江市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宣传格局、科普网络、科普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对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气象科普工作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村;气象科普;现状;问题;对策;广东湛江
气象与农业关系密切,合理地利用气象知识,可以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农业丰收、农民增收[1]。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对气象科学知识相对缺乏,以至在经济活动中不考虑天气气候与气象灾害而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2]。因此,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帮助和支持农民了解和掌握各类气象灾害常识和防御措施,是新形势下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课题。
1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目前,全国各省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形式大同小异。以湛江市气象局为例,气象科普工作主要由市气象学会承担,针对农村开展科普活动。
1.1大力宣传气象知识
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国际减灾日”组织气象科技下乡活动,通过气象科普讲座、现场咨询服务、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组织农村中小学师生参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播放气象科普片、介绍气象业务流程、演示天气预报方法、体验天气预报节目制作、观看图片展板等形式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向农民赠送相关气象科普知识的书籍和VCD,如《湛江气象实用手册》《如何应对气象灾害》《气象与生活》《气象知识》等。
1.2开展探索气象科普在农村的宣传新模式
我国农村气象科普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农民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由于主导者和接受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农民缺乏积极性,科普效果差。为摆脱这种困境,湛江市组建了气象“娘子军”,这是一支由各镇(乡)、村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本人自愿和乐于服务的基层妇女干部组成的农村女气象信息员队伍。主要职责是负责向农民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气象部门搜集上报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情况,以促进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针对性服务,提供更加有效的灾害预警信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同时,农村女气信息员还可以做好农村气象知识和农业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农民防灾减灾和自救能力,有效防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2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形成系统工程
当前,气象科普队伍主要集中在气象部门,气象科技人员本职工作繁重,难以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加上气象科普经费来源不稳定,制订的一些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具体措施,往往因经费不到位而难以组织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气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间歇式的,且活动时间短,没有连续而深入到农户进行科普教育。气象科技的宣传教育没有形成定期化、制度化,缺乏长效机制,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2.2模式不够合理
目前开展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模式是单向的传播过程,科普工作者传播什么内容,农民就听什么或接受什么内容,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方式,由于双方没有互动,农民缺少真正参与的过程,往往会因为无法掌握农民心理特点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提供的科普内容就不一定符合农民的“胃口”,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未能满足农民新需求
当前农村气象科普效果差,主要原因在于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未能满足农民新需求。这表现在:一是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当前我国农村生产经营多样化,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呈现个性化特点。而当前气象部门主要提供的仍然是大众化气象服务产品,难以满足农业生产个性化特点所要求的精细服务产品。二是内容单一化。单纯的晴雨、空气温度、湿度和风要素气象信息已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管理要求,如果将普通天气预报与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服务信息综合加工,将气象与农情信息紧密结合,取长补短,比一般天气预报更加明确、具体、针对性强,便于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会更受农民欢迎。例如湛江全国首创的“农情气象”正式开通以来,许多农民尝到了甜头。吴川市吴阳镇部分虾农按“农情气象”提示的“3月阴雨天气连绵、虾塘水温低、虾苗容易得病”等信息而推迟虾苗放养时间,虾苗成活率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