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巴东农业产业化的启示(一)

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巴东农业产业化的启示(一)

详细内容

  摘要:落后地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与背景下,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村发展经验,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将为我们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文章试图介绍“一村一品”运动的经验,阐述县域农业的发展过程,探索有效处理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目的。

  关键词: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启示
  
  提起农业产业化,类似活动当首推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认真参考日本大分县通过“一村一品”运动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将在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少走弯路,加快发展方面,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
  
  大分县(建制相当于我国的省)位于日本西南部,面积6337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一村一品”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末,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为振兴农村经济而提出并推动的,其中有很多好的经验,这里主要介绍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基地建设
  大分县70%面积是林地,没有大的平原,具有种类繁多但产量不大的农特产品。平松守彦认为,发展农村,当立足农特资源开发,因此首要任务是开发、振兴农特产品,强调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基地。在他的极力倡导下,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结合地方特色,先后筛选、建有以五个町为代表的丰后牛产业基地,以四个町为代表的香菇产业基地,以三个町为代表的草莓产业基地,还有水产品产业基地等。
  (二)发展1.5次产业
  发展1.5次产业是指对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进行简单再加工的生产活动。大分县在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把1.5次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点。其原因是:把农产品略作加工要比将其直接提高到加工业的二次产业相对容易得多;可以初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投资少,见效快,能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从而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值,如大山町加工的“梅子蜜”达20多个品种。
  (三)农业协同组合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通过兴办各种服务事业,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各个方面,有力支持了农业发展。农户的主要职责是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其他交给农协去办,农协以较低价格收取服务手续费。农协把农户、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很好地组织、联结起来,保障了农户在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着重通过政府强力引导与扶持,激发农户积极性主动参与家乡建设、开展一品村活动以及不断完善发展的农协组织所起到的联结功能,在振兴农村经济中收到良好效果。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取得巨大成效,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对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其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价。耕地面积锐减,从1960年到2000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达20%,粮食自给率由80%下降到28%。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过了自然生态承受能力。这两种负面影响,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巴东县农业产业化现状
  
  巴东县国土面积3354平方公里,总人口48.6万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七大产业中的涉农部分,经过多年的培育,已初具规模。2007年,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呈现出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因地制宜发展的特点;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有以“雷家坪”牌碰柑、野三关甜椒、绿葱坡白萝卜为代表的三品认证标识达2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成长,其中多家加工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业加工企业成为州级龙头企业;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家。但从现有情况看,其后续发展壮大中,尚存在许多不利于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或问题。
  (一)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
  一是部分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足,不能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以清太平、野三关镇等地的磨芋种植为例,2007年的磨芋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产量8万吨,价格也很好,却仍不能满足磨芋加工企业逐年增长的满负荷生产的原料需求,没有与加工企业的生产要求与特点相适应、相配套地去扩大种植规模,从而制约了加工企业的发展。
  二是重点不突出,发展的视野不够开阔。基地建设缺乏明显的拳头产品,资源发展前景或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不清,导致产业大小不一,品种多而不精。
  (二)重发展、轻管理,导致资源浪费
  以平阳坝柑桔为例,在发展之初,配合先进的滴灌技术,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善,现状是部分柑桔虽已进入挂果期,却可能生长出无用的“蛆”柑;灌溉管道失修甚至失窃,不仅没见到产出效益,连灌溉设施都面临报废。
  (三)农产品加工业进程较慢
  一是对于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附加值的认识不到位,如土豆加工成淀粉,可以增值30%;加工成粉条,可以增值80%;加工成快餐店的薯条,可以增值15倍。再以蔬菜为例,就目前的产品规模、质量而言,对产品进行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简单处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诸如净化包装、储藏、运销方面的生产活动,相对延长产业链条是可行的。然而,在这些初加工的规模化与规范化方面还做得不够,有的甚至是只有种植环节的效益,加工环节的效益几乎为零。
  二是对引进的可以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却受技术、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明显,缺乏品牌产品的开发与规模效益递增的能力与必要条件。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巴东的农业,大部分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领域都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比如,现在还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是在采购原料时,农户是末端消费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被中间商谋利。二是销售农产品时,农户是源产品供给者,利润被批发、零售商侵占。因此单个农户应对农产品市场波动的风险较高,常存在“丰产难丰收”之说,不利于农业基地建设的快速规模化推广与扩大。
  (五)农业投入不足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以农田为例,2005年全县农业技术人员392人,农村人口43万人,耕地65.7万亩,平均一万个农村人口只有9个技术人员,一万亩耕地只有6名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力量不足,而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00∶10000。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2006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5万亩,只占耕地总数的4.5%。旱涝保收面积32.35万亩,占耕地总数的49.2%,而农业收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天气、自然灾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