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题】文化建设
【正 文】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它涵盖了经济、政治 、文化、外交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等各个方面。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 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 党的总体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总体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不断提 高这种能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 实践。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文化工作的实际加以思考,我认为,在文化建设 领域,落实中央的要求,就应当切实提高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不断提高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
我们所建设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 政治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首先必须明确它的本质特征,牢记我们的文化属于人民。把握方向,又是以明确的目标 为前提的。先进文化的建设有两个目标必须始终明确:一是树人的目标,就是提高全民 族的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二是社会目标,就 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先进 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与之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就能确保我 们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把“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在对文化建设的指 导和管理上。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使文艺既坚持正确的方向,又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与时俱进的生机和活 力。应积极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表现中国人民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鼓励作家艺术家百花齐放,锐意创新,警惕和防止公式 化、概念化,警惕和防止生活功底的浅薄和艺术想象力的枯萎。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 相互激荡的形势下,保持清醒和坚定,警惕和防止腐朽文化的滋生蔓延。文化属于人民 。文化工作的重心应该下移,一切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必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以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遵循和适应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掌握文化建设规律的能力
规律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势,文化建设必 须遵循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 响。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即人化,是 人的外化,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的文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受到 经济、政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发展是以渐进的积累的方 式进行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和熏陶才能实 现。一方面,文化如火,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它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 路,鼓舞了人民斗争的士气;另一方面,文化如水,滋润万物而又悄然无声,它浸润着 人的心田,滋养着人的精神,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了思想,提高了境界,陶冶了情 操,这就是文化的独特作用和特殊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才能对文化建设实 行正确有效的领导,才能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党和国家 、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建 设。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正在完善,文化建设在这样的大 背景下展开,自然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更何况,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因此,建设先进文化必须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 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
文化建设既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文 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有社会引导功能,在任何时候,都要贯彻发 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 产和传播,绝大部分都要进入市场,遵循市场规则,通过商品交换,转化为群众的消费 ,实现其宣传教育功能。对于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来说,必须努力把思想性、艺术性和 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把两个规律和两个效益统一于质量,实现于市场。而有些文化产 品则主要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不能简单以市场来衡量其价值。
三、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断提高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繁荣是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必须坚持重在建 设的原则,始终把繁荣和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主题。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文化产品与服务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国 内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长远大计,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 无论从满足国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来说,还是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来说 ,关键都是建设或发展。“建设”是一个全面、整体的概念,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应当 包括思想理论建设、组织队伍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业务建设等五 个主要方面。
十六大以后,我们根据“两手抓、两加强”的原则,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市场的主导作用,使我国的 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家扶持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 院团,实施了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基层文化建 设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重点,逐步建立起扎根基层、面向大众、覆盖全社会的文化 工作网络。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抢救和保护,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 化单位通过深化改革,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全民素质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 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市场以规范促发展,以管理促繁荣,文化市场体系和管理 机制逐步完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正在为国民经济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我们实施了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 正式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清史纂修工程”正在按计 划进行。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以及全国各 地的许多大型文化设施的新建、扩建和维修工程已陆续展开或相继竣工。国家对文化事 业的经费投入逐年加大。2003年,全国的文化事业费为94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增 幅近12%。这些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经费的投入,充分说明党 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