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实践目的与实践结果完美统一(一)

改革开放30年:实践目的与实践结果完美统一(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实践结果与实践目的完美统一的30年,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富裕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振兴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锤炼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昂首阔步走在时代前列。

  关键词 改革开放;目的;结果

  Abstract 30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the excellent unity of practice oute and practice goal.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erfected and developed Chinese socialist system.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spered great Chinese people and revitalized great Chinese nation which inspirited Chinese munist Party walking pridefully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 goal;oute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实现了目的与结果的完美统一。
  
  一、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之一“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目的的逐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逐步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确立起来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正是在这样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上进行的。这两次革命,前者是属于制度选择,它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属于政策选择,它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政策的摸索和磨合,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起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开展全面改革工作“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即是说,我们的改革决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按照社会主义的方向,改革具体的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端,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就是要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日趋成熟,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从政治制度来看,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使中国人民从政治上获得了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然而,这个主人地位更多地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存在于观念里,实际生活中却体现得很不充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充分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优势,因时适宜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①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干部退休制度;②是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用刚性的制度将领导干部的职务任期固定下来;③是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基层村(居)民委员会干部民主选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④是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⑤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表明,我们的政治制度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是大大地进步的完善了,当然还很不够,前面的路还很长!随着改革开放的的深入发展,政治制度必将更加完善!
  从经济制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变化到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市场体制,变化巨大,然而它毕竟不是根本性变化,并没有从“公有制”变为“私有制”。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宪法》明确规定了我们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制度。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十多年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的威力,也体会到了市场经济的不足。中国共产党力求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克服它的短处,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来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福于全体中国人民。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调动了方方面面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财富的增长才会一直保持9%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总之,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实现着自我完善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会变得起来越美好!
  
  二、改革开放富裕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振兴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之二“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这方面的成就应当说是举世瞩目,无可争辩的。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点:
  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家庭财富积累显著增加
  197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0元,2007年增长到13786元。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57元,2007年增长到4140元。在收入持续提高的同时,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财富也有较快增长。2002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869ll亿元,到2006年已增加到161587亿元。此外,居民外汇存款、基金、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2.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迈出新步伐
  30年来,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由1978年的不足300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实现了从衣食住行为主向教育、文化、旅游和娱乐为主转变。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7.5%和67.7%,到2006年分别下降至35.8%和43.0%。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很快,汽车、电信、旅游等相继成为消费热点。截至2006年底,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1149万辆,比上年增长33.5%;国内出游人数达13.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改革开放30年,人民群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明显提高了自身的素质,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社会不断增添着蓬勃的朝气和创新的活力。
  
  3.经济快速增长,总量持续扩大,国家硬实力明显增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33326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