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发展调研报告(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国内现时仍在广泛开设的重要学科。但在学科发展上却面临种种困难。例如,缺少稳定的基本体系、缺少跨学科的分工合作、存在学风问题、研究队伍后继乏人等。我们应针对以上问题,调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的思路,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学科发展 现状
在面临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交接时,如何总结“十一五”、迎接“十二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应当注意的一项工作。
一、现时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判断和态度,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前途的大问题。作为一个担当着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复兴历史使命的大党。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有远见、有卓识地看待这一问题。社会主义中国历来不做在世界上谋求霸权的事,改革开放以来更在国际关系、党际关系上遵守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注和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说是一项百年大业、千秋大计,是一项党的思想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是一笔可以留传久远的文化积累和思想财富,是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建设的贡献。这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提高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一面镜子,可以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对于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抵御外部西化分化的侵袭产生预警与思想防范。应当明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承担着完整、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吸取经验,防止党的路线“左”、右倾的基本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它既是尊重马克思主义在以往那个时代的理论创新,又是继承无产阶级先辈的光辉业绩,开辟新的实践道路,在人类解放途中创造社会主义发展新经验的伟大事业。现在。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引经据典地怀疑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或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离开来,否认世界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存在和未来,也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思想偏向,说明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和研究对于廓清理论和实践中是非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面对着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情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要正视和证实这些变化,并从这些变化中找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我们对前人的突破和这种突破的客观性,充分认识共产主义原理在引导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中的内在作用,由此而懂得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拘守原来的结论和方法。所以,对于当今时代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将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是一项长期工程,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工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战略具有直接干预作用的软科学项目,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因此,要把协调和组织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的研究当作执政兴国的一项先导工作来对待,当作领导和决策的依据,纳入党和政府的规划。
二、“十一五”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就一直是国内的强势学科,其研究成果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十分丰厚的。但受苏东剧变的影响,国际国内出于对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前景不明朗的考虑,高等院校一时纷纷缩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的开设,前期已经成型的研究成果也多被封存起来。不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领域的研究并未中断。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至今一直在开展学术活动,其会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与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主办)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成为国内政治类著名刊物。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制订的学科分类目录中(1999年),“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被确定为二级学科。2002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干,成立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协调小组”,力图组织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共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行跟踪研究。定期出版研究报告和内刊。2003年,国内三所高校被评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增至五所)。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重新走向活跃。2004年,中共中央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确定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作为“工程”的第三批重点教材。200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重点教材编写组成立,受到国内理论界的热情支持和积极推动,编写工作进展顺利。
“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上产生良好的评价,世界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运动在恢复和发展中更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实践到理论出现了复苏景象。中国学术界对此应当有所觉察、预作应对,并在“十二五”期间予以规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全球一片恐慌之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人的发现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国内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也都真切地感到,中国道路所具有的魅力不仅在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出强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或“中国道路”走向国际化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代延伸的新亮点。以此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的突破口,是学科本身复兴和发展的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国际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十一五”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在以下问题上形成研究热点,其主要观点是对现有研究的推进。
(一)对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性研究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经验、展望社会主义走向新世纪的前景,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十一五”期间继续进行这一选题的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也出版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论着,虽然不容易在基本论点上取得一致意见(如苏东剧变发生的原因),但涉及面明显加大,这也是研究深入的反映,并表明在这一主题上的研究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