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一)
详细内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主要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赢得了世人瞩目。英国《卫报》2004年5月27日发表文章,称赞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另一个强有力的选择。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他国家也分享了中国经济的成果,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模式具有很好的启示性。总结30年来不平凡的改革历程,抽象一些重要启示,既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未来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
一、启示之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非常敏锐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并开始了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但遗憾的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对中国国情把握出现偏差等因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遭遇了长达20年的严重挫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又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基本结论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是对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指出了中国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源和未来不断进步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使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的希望最根本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二、启示之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但从195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党的领导工作不同程度地背离了这条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何去何从的紧要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对“两个凡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吹响了改革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