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发展的科学指南(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十七大报告;教育;科学指南
论文摘要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科学指南。“论述”第一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指出了长期以来影响教育健康发展而又难以破解的问题,对今后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要求。“论述”关于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科学创新理念,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提升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路明灯。作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对于理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何提升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首先强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第一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把教育和民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教育在人类生存、发展、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把教育作为民生之首,是更科学更准确地对其本质和作用的定位。
作为党的纲领性文件,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把握大局,对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要求。
党的教育方针是指导教育的根本方针、大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重点。“论述”在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为人的生存、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人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以前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地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了人本身的需要,颠倒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思想虽然已经不再盛行,但其影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依然存在,坚持教育育人的功能,强化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
教育结构是一定阶段对各类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的教育结构的规划既立足于目前一定阶段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又符合教育长期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既要对各类人才培养的科学分流,又要满足人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民众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自身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必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普及义务教育要做到位,还要花一定的力气。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看,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提升尤为重要,只有把最短的一块板做长,木桶的容量才能增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第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提升全民素质的关键举措。高中这一阶段,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基础期、质变期,这一时期人的思想最活跃、最敏感。高中阶段是基础知识基本完备、各种习惯逐步形成,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是可塑性、可变性最关键的阶段。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在这一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有相当多的人对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就是上大学,他们不理解中央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深谋远虑。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与后义务阶段教育的合理配置的矛盾日益突现出来。社会需要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人才,人自身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兴趣爱好,作为教育如何满足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必须拓展人才培养的渠道,特别是当前社会十分需求各种职业的一线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需要,也是合理导向人才流向,充分提供不同类型的人发挥潜质渠道的需要。二是提高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数量的递增必然要求质量的提升,这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唯有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观念是思想的结晶,是行为的灵魂。只有新观念才能出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长期以来困扰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是观念陈旧,始终围绕着一个“分”在打圈子。从小学开始就以分来排名次、排班级、排学校,大多数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就是上大学、上名校。学奥数、学艺术、参加各类竞赛的目标就是高考能加分。在我国,高考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总开关。但高考理念,三十年基本不变,为了以示区分度,题目越来越难,越来越绕,越来越死。高考观念不变,高考思路不变,高考内容不变,教育教学改革很难跨出根本性的一步,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能是嘴上喊喊,面上做做,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永远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藩篱。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不是给总书记写信了吗?社会各界不是在大声疾呼吗?但实际的效果怎样呢?中小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耗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广大青少年在应试教育中磨掉了朝气、灵气和自信,说到底这是对人性的摧残。党的总书记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教育的问题强调如此具体,要求如此明确,在我党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细细推想,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之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基本渠道、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必须从更新观念人手,抓住高考改革这个枢纽,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把中小学生从沉重而又无用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的内在动力。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必须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寻求新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是对教育的科学、准确定位,更是充分突出教育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养士之风盛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美国人说:没有哈佛,就没有美国。这就是强调是教育造就了美国。明治时代日本的迅速崛起,离不开近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成功。岩仓使节团在赴欧美考察期间,木户孝允在给国内写信时说:“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为防十年后之弊病,唯在于兴办真正之学校”,“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凡此种种,无一不证明教育对人类进步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开拓和创造越来越离不开教育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