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公安行政裁决文书的制作势在必行
详细内容
公安行政裁决文书是公安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以及行政复议过程中,就案件的实体和程序问题制作的书面文字材料公安行政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它关系到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利的正常维护,也关系到公安机关依法办案、秉公执法、刚直不阿的公正形象。
近年来,随着法律常识的普及、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的期盼日益强烈。与之相适应,公安机关制作的各类行政裁决文书也受到业内人士及当事人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因此,改革公安机关传统的简易、随意、无序的行政裁决文书的制作方式,规范公安行政裁决文书的制作成为提高公安行政裁决质量、树立公正执法形象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传统的公安行政裁决文书的制作现状从1949年建国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实施之前,公安机关的行政裁决文书绝大多数是填充式的,即把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处罚种类、幅度和法律依据,填写在统一印制的文书中。填充式的公安行政裁决文书往往是简而不明、约而不清,相关案情无法体现,相关内容无以查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实施后,公安机关行政裁决文书的制写虽然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填充式的制作方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简要的违法事实和认定事实的证据的种类、名称。如此制作的公安机关行政裁决文书,不管案情多么复杂,都要集中填写在一张纸上。人们在公安机关行政裁决文书中所看到的,仅仅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实叙述和法律适用的结果。至于办案人员如何根据现有证据得出对事实的认定,怎样根据事实推导出法律上的结论,只有办案人自己知道。这种带有明显的官式语言的空洞、抽象、呆板的公安行政裁决书,难以体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法原则,难以体现公安行政裁决的公正、合法。传统的公安行政裁决书的制写弊端主要表现为:
(一)取舍证据的神秘性证据是认定事实的基础。证据的采信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件事实的认定。因此,对证据是否采信应当在公安{亏政裁决文书中加以必要的说明。但是传统的公安行政裁决文书使用的却是“上述事实有证人证言、书证、物证予以证实”等简单列举证据名称的神秘词句。至于到底有什么证据,人证、物证、书证的内容是什么,能够证明哪些事实和情节,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等等,却是讳莫如深,任你无从猜想。
(二)做出结论的武断性公安行政裁决文书结论的武断性直接表现在只有结论,没有理由。公安机关在处理治安伤害、交通事故等类案件时,对立双方提出的证据和主张是否采纳,本应在公安行政裁决文书中做出说明。但是,传统的公安行政裁决文书完全没有对当事人双方提出的证据和主张进行分析、辨别、论证,便武断地得出结论,以致于个别交通肇事案件在事实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办案单位竟然能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先后做出三个不同的责任认定,而且都不说明理由。令人匪夷所思。
(三)法律解释的贫乏性传统的公安行政裁决文书只有法律条文数码的简单引称,看不到适用法条的具体内容,看不到双方当事人就相关法律适用的意见及理由,看不到办案人在认定事实和选用法条之间逻辑关联上的阐明,更看不到办案人采纳和不采纳哪方意见的法律分析。
因此,这样的公安行政裁决文书难以使人心服口服。本文所属栏目
二、传统公安行政裁决文书的弊端传统的公安行政裁决文书制作内容和制写形式的神秘性、武断性、贫乏性对公安机关公平处事、公开警务、公正执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本文所属栏目://shlunwen./xingzhengws/
(一)不利于当事人息访、息诉 一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千部学院·学报·实践中,梅成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甚至上访的原因很多,但是因为不知道事实认定和裁决理由的详情而偏执地怀疑办案人有意偏袒对方当事人的不在少数。由于公安行政裁决文书是当事人从公安机关能够取得的为数不多的法律文书之一,如果不说明裁决理由,」绒理由不充分,或裁决的理由模糊,就会使当事人心存疑虑,甚至主观断定对方当事人“有人”,戴对方当事人向办案人行贿。致使上访案件增加,申诉、缠诉的倩况姻多.
(二)不利于公正执法万一般说来,说理不足的公安行政裁决文书不便于内部指导和外部监督。
因为单凭一页抽象空洞的公安行政裁决书,不明事实真相,也不知裁决理由,是难以展开有效的讨论和监督的。
此外,不重说理的公安行政裁决书自然助长“暗箱操作”行为。由于缺乏事实和法理的透明度,公安行政裁决是否合理、合法就不容易反映出来,做出决定的随意性就比较大,客观上为少数“人情案”、“关系案”起到了掩饰作用,为消极办案、恶意倾斜及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潜在的便利条件。
(三)不利于提高办案人员的素质注重说理的公安行政裁决文书,是办案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综合反映,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办案人员的政治理论、政策水平、法律专业知识、文化修养、文字表达能力。而传统的填充式制作方法,办案人员的知识水平高低、业务能力强弱,很难得到体现。干篇一律、套话连篇的制作模式久而套之,办案人员必生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等“大锅饭”之病,进而必然影响和削弱办案人钻研业务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