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行政管理论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详细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主要侧重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改革,而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关注不够,本文就此提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法和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基础管理十分薄弱。制度不全,家底不清,账外资产大量存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依靠财政资金购置和维修,使用不计成本,不计盈亏。因此,长期以来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对这部分资产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和健全规范的财产管理制度。相当多的单位只重购置不重管理,忽视定期对资产的清查盘点,不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有的单位则采取购置资产不入账、变卖资产不入账、接受捐赠资产不入账等手段隐瞒真实情况;还有些单位将国有资产长期借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长期游离于管理之外。上述情况导致单位“家底”不清,管理混乱,账实不符,账外设账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资产的损失和浪费非常严重。

产权意识淡薄,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严重侵犯。相当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产权观念,视国有资产为部门、单位所有,随意处置、转让国有资产,甚至有的个人任意占用公物,长期不还,最后化公为私,严重侵犯了国有资产的权益。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监管不力,损失严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一部分相对闲置的国有资产以投资、租赁、入股、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活动,这对盘活现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及缓解单位经费不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认识上的滞后,管理上的松弛,导致“非转经”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还较为严重,表现为:“非转经”资产产权归属不清,管理缺位。有些单位的资产在“非转经”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资产转移、审批手续,对转让方和受让方的权利、义务也没有明确界定,致使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资产后所有权关系不清,产权虚置、管理缺位,无人对资产的安全、完整负责,出现了许多人经营使用国有资产,而没有人向经营者追索所有者权益的现象。“非转经”资产补偿不足,收益不实。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作经营性资产后,其资产的运动形式和价值补偿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运动形式由“供给式”转为“投资式”,价值补偿方式由财政承担转变为运营中通过计提折旧来实现。但据抽查,大部分在运营中未提折旧,一些单位甚至在已具备计提折旧条件的情况下,仍不提或少提折旧,致使资产消耗后补偿不足,存在虚盈实亏现象。“非转经”资产的运营效益低下。在资产运营中,“三产”企业大都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出现了“三高一低”(即工资高、费用高、成本高、效益低)的现象,造成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使用后特殊于一般经营性资产,经营效益十分低下。如果按规定提足折旧基金,把国家减税让利部分考虑进去,则收益率更低,甚至许多的创收单位会出现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