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中西药治疗(一)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中西药治疗(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荨麻疹 发病机制 治 疗

荨麻疹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皮肤病,荨麻疹可据其病程、过敏原、发病机制等分类,但最常见的还是依据病程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荨麻疹的病理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风团。

笔者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借鉴先前临床病例资料等途径,对荨麻疹的病因、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荨麻疹的病因研究

1.1 急性荨麻疹病因探讨 急性荨麻疹多为骤然起病,先有皮肤瘙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风团,数目不定,可局限或泛起全身,融合成大片。颜色因毛细血管扩张而呈现鲜红色,严重时局部高度水肿,压迫血管呈苍白色,因毛囊口内陷,呈桔皮样外观。皮疹可历时数小时后逐渐消退,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有时一日可发作多次。若消化道黏膜受累时,可有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样症状。少数患者可导致喉头水肿,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严重者可窒息。部分患者可伴有高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急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可由多种内源或外源性的复杂因子引起,主要为食物、药物及感染等。①食物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其次是某些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物,如草莓、可可、番茄、花生、大蒜等。②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羽毛、灰尘,某些气体如甲醛、丙烯醛、化妆品中挥发成分。③药物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疫苗等,另一些为组胺释放药物,如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等。④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由病原体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所致的变态反应。⑤昆虫叮咬如虱子、跳蚤叮咬皮肤,黄蜂、蜜蜂、毛虫毒刺入皮肤而引起的变态反应。⑥物理或化学因素如冷、热、日光和机械刺激,摩擦压迫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⑦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可引起乙酰胆碱释放。⑧遗传因素如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1]。

1.2 慢性荨麻疹病因探讨

1.2.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 Hp)感染 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是Hp感染增加了胃黏膜血管的渗透性,使机体与食物变应原接触机会增多,慢性感染刺激免疫系统后,释放炎症介质,增加了皮肤血管系统对血管渗透性促进因子的敏感性,导致风团样损害的形成,引起荨麻疹[2]。

1.2.2 自身免疫 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称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大约25%~40%的患者血清中存在高亲合力IgE?Fc受体[3](FcεRI)的自身抗体或抗IgE自身抗体,该抗体滴度与组织胺释放活性相平行。试验结果提示,有这个自身抗体的患者,其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释放组织胺活性[4]。抗体中含有与自身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膜表面的IgE受体相结合的自身抗体,这种抗体能与lgE竞争结合IgE受体。此类荨麻疹以自身免疫机制为基础,有的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慢性荨麻疹患者,用一般的抗组胺药治疗往往无效,需采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治疗方法。

1.2.3 体液免疫 王冬云等[5]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检测,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T淋巴细胞总数减低,CD3+细胞和CD4+细胞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IL?2、INF?γ水平下降,而IL?4水平增高,IL?4主要由TH2细胞产生,主要介导体液免疫,促进B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和分化,产生IgE和lgG,参与速发型超敏反应.INF?γ由TH1细胞产生,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反应,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生长和活化,巨噬细胞活化,辅助B细胞产生与吞噬有关的抗体(IgM、IgG、IgA),但不产生IgE,介导迟发型过敏反应。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IL?4水平增高、IL?2水平下降提示TH2淋巴细胞亚群功能明显亢进,产生了更多的IL?4,促进淋巴细胞合成IgE。IL?4可以增加IgE Fc段低亲和力受体的表达,并可释放可溶性CD3+/IgE结合因子,与IgE的产生有关,INF?γ对IL?4的生物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促发过敏反应,而加重荨麻疹,他们认为荨麻疹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性紊乱。

2 荨麻疹的治疗

2.1 急性荨麻疹治疗

2.1.1 抗组胺药 荨麻疹有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等特点,基本损害是风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真皮毛细胞血管扩张及局限性水肿,血管周围伴有嗜中性细胞、淋巴细胞和少数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有很多血管活性物质所引起,组胺是其中最主要介质。组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即发生风团。临床上一般采用H1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目前认为,皮肤血管上同时存在两种组胺受体,组胺引起血管扩张及血管壁增厚是作用两种受体的结果。治疗一般首选左旋西替利嗪、非索非那丁、地氯雷他定、氮斯汀和依巴斯丁等新型抗组胺药物,也可同时静脉缓推25%的葡萄糖和10%葡萄糖酸钙。

西替利嗪为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其特点为起效快,无心脏毒性,每天只需服用1次即可,患者易接受。西咪替丁为H2受体阻断药,作用持久,副作用轻而复发率低,西替利嗪和西咪替丁治疗急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达85.15%,对急性荨麻疹疗效更佳,总有效率93%,痊愈48.18%,用西替利嗪和西咪替丁这两种药物应用,对目前治疗荨麻疹非常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治疗急性荨麻疹患者[6]。

此外,胡继荣[7]利用左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对6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临床相关症状指标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3天相比较,总积分和各项症状指标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服药后皮损水肿明显消退,小血管扩张消失,瘙痒缓解。本组治疗后3天有效率为95%。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有效率、痊愈率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2.1.2 抗生素治疗 荨麻疹致病因素复杂,治疗中以抗组胺治疗为主。感染因素也是荨麻疹较常见的诱因,但在临床上对于仅有血象高而未找到明确感染灶的隐性感染患者,常常只注重抗组胺治疗,而忽略了血象的检查,不注意抗感染治疗,导致针对病因的治疗不够,因而延长了疗程,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

吴燕阳[8]在治疗荨麻疹的过程中,针对血象高的患者,在予抗组胺治疗的同时予庆大霉素抗感染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人予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1天1次;扑尔敏片4mg口服,1天3次;小儿酌减药量。经临床观察,使用庆大霉素治疗荨麻疹不仅疗程短,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大大减少了边输液边反复大量出现新皮损的现象。

2.1.3 激素类药物 急性荨麻疹的病因较多,其中由氨苄青霉素及痢特灵所引起的最常见,后者引起的血清样反应较多。药物、食物及感染是急性荨麻疹患者的主要病因。患者中77%有黏膜症状,而白细胞升高的患者出现黏膜症状更多见,且临床表现重,常见的为胃肠道反应、胸闷,较重的腹痛需与急腹症鉴别。该类患者单独用抗组胺药物疗效不佳,因此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