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药性(一)
详细内容
祖国医学有中医学、中药学两大版块。中医学的理论基石有阴阳、脏腑、经络、论治等理论体系,中药学的理论基石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药性等。药性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古称药性为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偏盛或偏衰。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药物都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药性来源于疗效实际经反复验证归纳而得。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实验证明,药物的性能是固有的,但不是固定的。如产地、采集、贮存等都可影响药性、改变药性,特别是炮制。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加工为炮制,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整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此过程也称为“炮炙”。由于中药材大部分都是生药。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才发挥药性。所以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它最讲究的是辅料、操作技术、火候、剂型等。古人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大过则性味反失。”
1 剂型不同方法也不同
金代李果日“汤者荡也,去大疾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而舒缓用之也”。
方法不同,目的不同。
为除杂质、非药用部分、使剂量准确或利于服用有去泥沙杂质,去毛杷叶、去心远志、去头足蝉蜕、去咸味海藻、去腥味苁蓉等。为了便于制剂贮存有切片、粉碎、烘焙、炒干、杀酶保甙、防霉等,为减毒制川乌、草乌、半夏等。
2 同一种生药材炮制方法不同,毒副作用消除程度也不同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 carmi chaeli Debx・的母根入药,有大毒,经炮制后其毒性可消除。临床多用于寒湿引起周身骨节疼痛、腰腿痛、神经痛等病人。乌头类药材含有多种乌头碱。实验证 明: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与双酯型乌头碱含量有密切关系,其生品含乌头碱0.1%以上,人如果服用0.2~1mg即出现中毒症状,其致死量为3~4mg。将乌头碱水解成乌头次碱,其毒性为乌头碱1/1000,而水解产物同样有效。但传统炮制工艺使生物碱损失太大,如将乌头根加工成白附子或黑附子时生物碱损失近93%。现在试用加压常水蒸的方法(1.5kg/cm3・122℃,50~90min)即可达到同样的炮制目的,不仅保证了疗效,还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Breit的干燥块茎入药,有祛痰、止咳、止呕的功效。但生用对局部有强烈的毒性作用如:有麻辣味,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语言不清、张口困难、严重可窒息。传统的炮制方法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加工手续复杂,时间长。现代试有生半夏在120℃焙2h,可去除催吐作用也不损害其镇吐作用。用1.3~1.5kg/cm2高压蒸气2h,可消除生半夏的麻辣味。将半夏用水浸透后,经115℃10min或127℃100min高压后,制粉口服无刺激感。周期短、辅料少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