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衷中参西录》谈张锡纯的医药学思想
详细内容
张锡纯先生,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 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享年73岁。河北省盐山县张边务乡人士,祖籍山东诸城。其曾祖张汝霞,祖父张,父张彤元。三代均不为医,但厚德有声于乡里。先生幼而颖悟,弱冠补博弟子员,于六经诗文、天元数学皆精研深究,尤邃易理,顾性任侠好义。丁父丧,哀毁骨立,秉遗训专心治医学,于本经内难仲景书寝馈有年。
其临症时,化裁古方,独出新意。读灵、素悟得大气之源,制升陷汤,能起膏肓之疾。会西医输入,致中医者多愤慨,先生则挹其精华以益吾道,取其药物以入吾方,不主故常,乃相得而益彰也。辛亥革命后,应德州驻军统领黄君之聘, 为军医正,移师武汉,载誉与俱,内政部长刘君,尤器重之,民国七年设立达医院于沈阳,延先生以为之长,中医之有院,实自此始。西医难治之症,经先生救疗则多立起,称之者扬溢海内,而海内医学报刊争列先生之名为重。先生与江苏陆晋笙、杨如侯,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为医林四大家。又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为名医三张。晚年隐居天津,以著述课徒娱老,教门弟子力辟医不叩门之缪说。故先生诊病,有疑义难遽断定者,辄翻书籍,或绕室往复不能休。
即有所悟,虽昏夜,立命车诣病家,携药督煎,维护达旦,盖每救人于殓服已具之顷。先生精心于医, 辩证之慎,历四十余年如一日,著述等身,而稿多散佚,行于世者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二十九卷,《种菊轩诗草》一卷。 张锡纯从医年代,正值西方文化、西方医学涌入我国之时,张氏顺应医学进化,不独持祖论,借西方医药学的优势,光大中国传统医学。从其著作命名足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衷中者,根本也,不背叛祖宗,同道无异议,是立业之基;参西者,辅助也,借鉴有益的,师门无厚非,为发展之翼。诚如张氏自序所言:自晋、唐迄今,诸家著述,非不美备,然皆以斤斤传旧为务,初未尝日新月异,俾吾中华医学渐有进步,夫事贵师古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惟借以瀹我性灵,益我神智,迨至洋溢活泼,有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申触长之,使古人可做,应叹为后生可畏,凡天下事皆亦然,而医学何独不然哉。
存此意念,以孜孜研究医学者有年,偶为人疏方,辄能得心应手,挽回沉疴……然斯编于西法非仅采用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 仅为记问之学也。学问之道,贵与年俱进,斯编辑成之后,行将博览西法,更采其可信之说与可用之方, 试之确有效者作为续编。 在论方药时则如是说:斯编所载之方,多系拙拟,间有用古人成方,亦恒有所加减,或于方中独有会心之处,亦偶载其方而详为疏解。又于各门方后附录西人恒用之效方,及西药试之果有实效者。至论脏腑经络之处,恒兼取道家之说,以其授受自来也。又间采西人之说,以其剖验有实考据也。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张氏在主张倡导实践中西医(药)结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