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一)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一)

详细内容

中医养生学作为与人性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融入了中国哲学思想,其中五行学说是其精华部分。中医学将人体视为统一的整体,有其自身的情志变化,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均可由归纳比象推演为五行,五行中的各元素相互联系和制约着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关系
  
  五行最初称为“五材”,后发展为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日稼樯,金日从革,水日润下。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物质世界,从而保证了各元素问协调稳定。它们之间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以此维持自然界的稳定。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具体应用
  
  (一)中医学理论核心――五藏学说
  五藏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核心,由五行学说发展而来。木,五脏属肝,具有生长,生发,条达的性质。可条达气机和藏血,助疏泄,濡养肝,同时也防止阳气升腾过度。对脾胃运化功能和情志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情志抑郁可由影响脾主运化功能。《黄帝内经》“’提出“动则血溢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藏”,因此助肝条达需适度运动;反过来肝病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以促进血对肝的濡养功能。“肝为痞极之本”,易劳累与肝有关。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腿肚转筋合并指甲色淡为气血亏虚不养筋,食木瓜白芍汤以养肝。火,五脏属心,具有温养作用。主神明。主血脉,温以推动血行。血脉宜温养,冬气寒,寒主收引可导致血脉淤阻,故胸痹病人更需在冬季益气扶阳、保暖防寒。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其华在面。汗出过多可致心气损伤而面色恍白无华,可搅舌咽津法固护汗液。土,五脏属脾,后天之本,具有运化作用。位于中焦运化水谷,将精华物质运于全身。脾为阴中之至阴,阴极甚而阳不足,因此饮食需固护脾阳,不可过饱过味,湿味有余及生冷会伤脾阳而影响运化和吸收。《勿药元诠》提出“怒时勿食”。脾主统血升清,因此腹泻、低血压、气虚出血当补脾气。脾开窍于口,在体合肉,在液为涎,其华在唇。唇白无华或肌肉不丰为脾虚,多食薏米、山药、粳米等。金,五脏属肺,对呼吸、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起到调节作用。可清洁肃降保证肺气下降、呼吸通畅和水液输布正常。调理气机与肝协同,防止生痰与脾协同。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在液为涕,其华在毛。肺气虚导致易感冒或嗅觉下降宜从肺治,如食疗猪肺炖山药。水,五脏属肾,先天之本,藏精之所。主水液代谢及纳肺所人清气。肾有两枚,左箱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命门之火为元阳,命门之水为元阴,是五脏六腑阴阳的来源。肾精亏虚可致早衰。肾开窍于二阴,在体合骨,在液为唾,其华在发。固牙养发应着手于肾,多食桑葚、首乌护发,熟地、龟版胶养骨固齿,耳源性眩晕从肾治。五脏问借由相生相克达到人体的平衡及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