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总体幸福感
Factors impacting on social adapt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in city of Xian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mpacting on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undergraduates in Xian. METHODS: A total of 584 freshmen from 4 colleges in the city of Xian were surveyed by General WellBeing Scale.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such as hometown, type of their colleges, gender and their personality were registered and eva luat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RESULTS: The general wellbeing of the subjects tested was 75.21±12.95,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reported of American undergraduates and undergraduates in Jiangxi Province of China (P>0.05). It was not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traits of personality such as psychoticism, extroversion and neuroticism that were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eral wellbeing came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sychoticism and extroversion (P0.01, R2=41.1%). CONCLUSION: Personality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aptability.
【Keywords】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aptability ; general wellbeing
【摘要】目的: 对西安地区不同类型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影响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 方法: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西安地区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584名大一学生进行社会适应的调查. 同时,对不同来源地、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父亲职业不同及人格在总体幸福感上的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 结果: 西安地区部分大学生总体幸福感(GWB)为75.21±12.95,与美国大学生及江西大学生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人口学特征对社会适应性无显著影响(P>0.05),而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等因子对社会适应的好坏有显著影响,且精神质和内外向具有交互作用(P0.01, R2=41.1%). 结论: 人格因素是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适应;总体幸福感
0引言
社会适应是个体逐步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1〕. 现实观察显示:大学生在校园和走向社会后诸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表现为或源于适应不良,而“马家爵”一类的校园恶性案件、自杀率逐年提高、网络成瘾、贫困生的疏离感更是让人触目惊心〔2〕. 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适应性的最重要的心理指标是心理适应性,即在心理上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状态的适应〔3〕. 其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最常用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 国外学者对SWB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的测量工具包括:单项量表和多项量表,言语量表和非言语量表等,而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 GWB)是常用的工具之一〔4〕. 本研究采用访谈和调查的方法对西安地区部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西安地区4所高校的大一年级学生584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理工院校103人,人文院校320人(外语类),艺术类院校65人,军校(技术类)96人. 平均年龄(18.3±1.0)岁. 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35份,将549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考察西安地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人格特点,然后就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2方法
在大一学年即将结束时对上述被试进行了调查,为保证测验质量,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每组不超过40人,不限制总时间. 调查内容包括: ① 心理适应性采用GWB,主要考察被试近1 mo以来的个体主观幸福感,以GWB前18题的合计作为总体幸福感指标. 本研究在使用时将评价时间由“近1 mo”改为“上大学以来”. ② 人格测验.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5〕. 共88道题,包括四个量表,分别为: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掩饰性(L). ③ 同时搜集被试的一般个人信息,包括: 性别(男=1,女=2)、是否为独生子(独子=1,非独子=2)、父亲职业(工人=1,农民=2,干部职员=3,私营业主=4,无职业=5)、来源地(以秦岭和淮河为界分为: 南方=1,北方=2,西安地区=3)、学校(理工=1,人文=2,艺术=3,军校=4)等.
统计学处理: 单一样本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等,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