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程中全程胎心电子监护与剖宫产率相关性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电子监护与剖宫产率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4月对存在试产条件无合并症和内外科并发症的324例妊娠足月产妇随机取162例为研究组进行全产程胎心监护,对照组采用间断监护胎心,当异常时行持续监护,比较两组最终分娩方式、围生儿结局,判定胎心全程监护与剖宫率和围生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监护提示异常34例,其中28例拟诊“监护不可靠”行剖宫产术,对照组提示胎心异常26例,因“胎心不可靠”行剖宫产17例,实验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围产儿入住NICU率无差异。结论全程胎心电子监护在增加剖宫产率同时并未改善围产儿结局。
【关键词】胎心电子监护胎儿窘迫剖宫产率
胎儿电子监护(electronicfetalmonitoring,EFM)或称胎心宫缩监护(cardiotocography,CTG)是目前孕妇分娩时监护胎儿的主要手段。传统的CTG分析存在灵敏度低,特异性差等特点,往往导致不必要的临床干预,研究表明持续性胎心监护较之间歇性胎心听诊对新生儿产时结局并无差异[1],而且EFM有进一步被滥用的趋势,并渐成为国内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的重要因素。我科对于持续胎心监护对剖宫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2月至2010年4月对存在试产条件无合并症和内外科并发症的324例妊娠足月单胎产妇随机取162例为研究组进行全产程胎心监护,对照组162例采用间断监护胎心,当异常时行持续监护。研究组孕妇年龄23~34岁(25.6±2.8岁),孕周37~42+3周,平均39.2周,初产妇116例,经产妇46例,对照组孕妇年龄21~36岁(24.6±3.2岁),孕周37~42+6周,平均39.3周,初产妇104例,经产妇58例,两组年龄、孕周和产次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应用英国牛津公司team型胎心电子监护仪对研究组行全产程CTG,对对照组行间断胎心监护,对照组胎心监护异常时,转为持续监护。对因监护提示“胎心不可靠”转剖宫产病例,记录胎心监护异常类型和围产儿结局。
1.3异常图形包括持续重度心动过缓、持续重度心动过速、频发重度变异减速、频发晚期减速、频发延长减速、正弦图形和短变异减弱或消失。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x2检验,各检测值均以表示,P0.05则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研究组监护提示异常34例,包括重度心动过缓1例、持续重度心动过速6例、频发重度变异减速16例、频发晚期减速2例、延长减速2例和短变异减弱或消失7例,其中28例拟诊“监护不可靠”行剖宫产术,对照组提示胎心异常26例,包括重度心动过缓1例、持续重度心动过速3例、频发重度变异减速14例、频发晚期减速2例、延长减速1例和短变异减弱或消失5例,因“胎心不可靠”行剖宫产17例,实验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围产儿入住NICU病例数,研究组4例,对照组5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