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及炎琥宁治疗效果观察(一)

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及炎琥宁治疗效果观察(一)

详细内容

作者:谢集建 吕义荣, 潘军, 陈宝芳

[关键词] 轮状病毒;腹泻;炎琥宁;乳糖不耐受;新生儿

  轮状病毒肠炎是新生儿时期较常见的腹泻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以秋冬季节最常见。2003年9月-2004年9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腹泻病125例,其中粪便检测轮状病毒阳性者共66例(52.8%),随机选择34例腹泻患儿采用炎琥宁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25例腹泻患儿中,9~12月共63例,粪便轮状病毒阳性45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检出率为71.43%;1~8月中62例腹泻患儿,粪便轮状病毒阳性21例,检出率为33.87%,共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均为足月儿,日龄<3 d 2例(3.03%),~7 d 8例(12.12%),~14 d 25例(37.88%),>14 d 31例(46.97%)。腹泻次数≤5次/d者15例,5~10次/d者34例,≥10次/d者17例。大便性状为水样或蛋花汤样、大多数有酸臭味儿,粪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细菌培养阴性。大多数腹泻较轻,在66例患儿中只有7例出现轻、中度脱水,3例血气分析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2例血电解质为低钠血症;9例出现发热(体温大多在37.5~38.5 ℃,2例>39 ℃)。同时对125例腹泻患儿均进行了粪便乳糖检测。随机将6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炎琥宁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儿在大便次数、发热、呕吐和脱水酸中毒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在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炎琥宁(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kg?d),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注射液10 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 疗效判断标准疗效评定是按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进行。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和腹泻次数减少50%,粪质增多,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未达到有效标准甚至恶化。

2 结果

2.1 粪便乳糖测定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的66例腹泻患儿中,62例粪便乳糖测定阳性,其中粪便乳糖(+)10例,(++)42例,(+++)14例,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酶缺陷发生率达到93.94%。而非轮状病毒肠炎组59例患儿中,只有3例粪便乳糖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