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病临床治疗与实施健康教育体会(一)
详细内容
青光眼病是指眼压持续或间接性增高,以至造成视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致盲性严重疾病〔1〕。笔者在多年诊治232例青光眼病患者的临床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治青光眼病的关键;对住院患者手术前后实施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如何及时有效地防治青光眼病,降低发病率,保护并促进眼疾患者康复是眼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扼要综述青光眼病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及对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1 早期准确诊断与治疗方法
1.1 早期诊断 尽管青光眼病是一种顽固性致盲疾病,但还是可以治疗的,良好的治疗效果有赖于对青光眼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1〕,因为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就诊,才能阻断对视神经进一步的损害,而大大推迟青光眼病的进展,从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1.1 病史叙述要清楚 如视物模糊、眼球胀痛出现的时间和经过有无诱因,是否伴有虹视、恶心;是否有家族史;是否在其他医院就诊;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是否用药,用药后的病情变化;以往视力如何;是否戴眼镜,戴镜视力是多少;是否有外伤、手术史;是否有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这样才有助于医生理清头绪,抓住重点,节省时间,做更有针对性地检查。
1.1.2 充分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检查 青光眼的确诊需要一系列检查结果的支持,而完成这些检查比较繁琐费时,初查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应认真、耐心地听说明、看示教,这样才能较迅速、准确地完成各项检查,使检查结果更可靠。例如:连续多日测眼压、每日多次测眼压或24 h眼压监测,眼压1次不正常均不能确诊或排除青光眼。再如:前房角镜的检查对青光眼诊断及分型很有意义,检查时应保持身体安稳,头位不要移动,按医生要求转动眼球,以全面了解前房角情况等。
1.1.3 妥善保管病历及检查报告医疗文件 对已诊断的病历或检查报告应妥善保存好,这对复查以及其他医生诊疗具有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医生进行跟踪随访,判断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及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
1.2 治疗方法 青光眼的治疗有药物、激光、手术三种方法。主要治疗措施是应用药物降低眼压后施行手术〔1〕。选择什么方法治疗,应仔细倾听医生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决定。
1.2.1 正确使用抗青光眼药物 几乎所有的青光眼患者都要使用青光眼药物,正确、合理使用青光眼药物是控制青光眼的重要环节之一〔1〕:(1)患者要按医嘱用药,切不可漏用、随意用,更不能加用其他药物,以免误导产生不良后果,使医生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一般说来,抗青光眼药首选一种针对性强的试用,如控制眼压满意维持使用,反之,加用和另选一种药物仍无效,应选择激光或手术治疗。(2)选择抗青光眼药物时以最少药量,产生最好效果,毒副作用最低为原则,不要盲目开“好药”,用药前应向医生说明是否有心血管、肝、肾疾病和结石病等。
1.2.2 激光治疗 此疗法需要专用设备,治疗前应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按医嘱用药;治疗时应盯好固视灯,保持眼位稳定,尽力避免眼球突然转动,以防激光误伤非靶眼组织;治疗后按医嘱测量眼压及眼部检查〔1〕。
1.2.3 手术方法 抗青光眼手术是在眼球上进行,其目的是沟通前后房,解除瞳孔阻滞或使房水经特别通道(人造通道)流向眼外,达到降低眼压目的〔1〕。主要方法有两种:(1)小梁切除术是抗青光眼手术中最常用术式。方法:滤过过强者采用巩膜瓣加固缝合;结膜切口渗透者采用结膜修补术;脉络膜脱离者采用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注水等〔2〕。(2)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良好。方法:术前30 min常规散瞳。表麻或球后麻醉,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宽3.2 mm,撕囊镊作环形撕囊,直径约5 mm,不超过6 mm,囊袋内原位拦截劈裂法对晶状体核行超声乳化吸除,囊袋内植入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术后常规给予典必殊眼液点眼,对于有虹膜渗出病例给予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 mg,同时用美多丽散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