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对“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思考(一)

对“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思考(一)

详细内容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世纪之交,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站在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最前沿,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必定胜利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就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的基本原理和阶级基础。其基本原理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成了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必然要求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解放和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党人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265 )其阶级基础就是: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作为先进社会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尽可能快地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必定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和胜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登上中国社会历史舞台并发挥巨大作用,正是适应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了广大人民特别是工人、农民、先进知识分子的愿望和利益,从而得以动员和组织起绝大多数革命力量,经过艰苦奋战,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三个代表”中,首要的是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体现了党的性质、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且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我们党的一切奋斗,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生命就在于此。因此,只要按照“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建设我们党,就能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只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产党才能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才能兴旺发达,违背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会遭受坎坷甚至挫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其教训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教训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或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和经验,脱离了本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实际,没能制定出始终代表本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例如,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都犯了超越历史阶段,急于向发达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走内涵式经营、集约式发展的道路,这对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又未能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及时进行体制改革,结果使原有体制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旧时代的更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共产党人本应适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显示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优势。然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都没有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原苏联长时期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争当超级大国,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严重阻碍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未能始终代表本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导致了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的恶果。

在我国,超越历史阶段,急于向发达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过渡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和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也都严重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与群众的联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上确认了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上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曾几何时,有些西方学者、媒体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崩溃了”,“21世纪不会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了他们有力的回击。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忠实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如果违背了这个要求,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弯路,就会遭受坎坷与挫折。面对21世纪,我们党只有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要求,并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跟上时代而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