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谣言的心理成因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政治谣言政治认知政治动机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论文摘要:政治谣言是谣言的一种,它内容虚假,蛊惑人心;证据模糊,混淆视听;方式灵活,真伪难辨,具有极大的危害。政治认知、政治动机、人格以及非对称性社会互动都是政治谣言形成的心理因素。对政治谣言进行防控,要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及时辟谣,指引民众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依法查实和惩处机制,增加制造和传播政治谣言的心理恐惧感;注重个体心理的早期预防以及自我调控、维护和心理卫生。
法国学者卡普费雷在《谣言》中说:“有政治便有谣言存在。”政治谣言是政治斗争中很重要的一种斗争手段,它们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分析政治谣言的心理成因,做好政治谣言的防控是现代社会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政治谣言的界定
(一)政治谣言的含义
1.谣言
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性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谣言的内容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消息,以口为传媒介或散发传单方式等非正常渠道进行传播,具有非官方性。
2.政治谣言
政治谣言是谣言的一种,它是个人或集团为了实现特定政治需要,在没有事实根据或虽事出有因但在传播过程中却严重失真的情况下,对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进行有意诬陷、攻击和诽谤的政治传言。政治谣言所涉及的事件或人物往往具有重大性,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其重大性与暧昧性的结合可以在较大社会范围和短时间内激发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二)政治谣言的特征及危害
1.内容虚假,蛊惑人心
政治谣言的内容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信息,但为了争取人们对它们的可信度,政治谣言传播者往往以“据说”、“大家都这样说”、“有人亲眼看见”等模糊性的词语传播这些虚假信息,并竭力使人信服。其结果是人们在政治谣言的影响下,分不清事实,失去判断的标准和行动的方向。
2.证据模糊,混淆视听
政治谣言都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证据,但它为了争取人们对其传播内容的认同,总是尽量提出一些直接但却是虚假的“证据”来,并使这些虚假信息在一定状况下显示出逻辑合理性,因而能够得到一部分社会情绪的认同,迎合某些人的心理或情感需要,引发、左右人们的政治行为,甚至导致社会震荡和政局失稳,造成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3.方式灵活,真伪难辨
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政治谣言流行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本质上来说,政治谣言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信息为了迅速传播会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来加速传播过程,政治谣言不断地被加以解释和评论。在当今时代,大量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合成的虚假图像,因其逼真度高,真伪难辨,且视觉冲击效果强,更易对人的精神及心理造成震撼,最终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政治谣言的心理成因分析
(一)政治认知的缺乏和偏差是政治谣言滋生的思想根源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角色、公共政策等国家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政治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政治行为,这个过程就是政治认知的过程。人在某一情况下出现的问题行为或不恰当的行为反应,是由个体对该情境不正确或不精确的认知加工引起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对谣言的研究表明信息的模糊性是形成谣言条件之一。从认知的角度讲,人总是要不断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但很多情况下,人对有关政治事件的信息常常不能无法获知或准确获知,于是会自发地建立非正式渠道沟通信息。当真实的信息来源偏差甚至断绝时,政治谣言的信息亦会被当作对个体政治认知过程有用的信息来看待,帮助他们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促使他们降低不确定感。于是,政治谣言就有了传播的空间,并且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政治谣言也不断地产生。
(二)政治动机是政治谣言滋生的心理动力
政治动机是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人们政治行为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实现转化的心理因素。政治动机必须有目标,政治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为个体的政治行为提供原动力。政治谣言的出笼过程与广泛传播,往往有复杂的政治目的。政治谣言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攻击对象明确,目的是要攻击、抹黑政治人物、政治对手。一些国家、某些政治势力与利益团体经常利用政治谣言攻击对手,扰乱民心。我国台湾省领导人选举期间,就曾出现无数攻击对手的政治谣言,这些谣言就是为了瓦解对方选举阵营的士气,使其在选举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人格是政治谣言滋生的重要心理因素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个体人格形成的因素不尽相同,有的人形成了优良的人格,而有的人则形成了某种人格缺陷。这种人格缺陷,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被动感知、易受暗示、不求甚解、善于幻想和盲目模仿等;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易激动、起伏不定、厌世、抑郁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缺乏主见和信念、自控能力薄弱、放纵自己、遇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和毅力等;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表现为自私、贪婪、虚伪、狡诈、无正义感、自负、自卑、粗心大意等。研究表明,存在上述人格缺陷的人更倾向于制造和传播政治谣言。
(四)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政治谣言滋生的社会心理基础
政治谣言的制造和传播实质是特定主体所实施的特定行为,特定行为的实施又受特定的心理支配,而这种特定的心理从形成过程上看是在与他人之间产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在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中形成的。非对称性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是暗示、模仿和感染。
1.暗示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的目的在于让人接受某种观念,并按这种观念行事。在高度的暗示下,个人便极易失去判别能力,产生将被暗示的情感转移到直接行为的倾向。一旦那些与自己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政治谣言出现后,人们总是以极其关注的态度来加以证实或否定。这就决定着当某个政治话题所涉及的事情或现象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相关时,政治谣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并得以滋生和传播。
2.感染
感染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互动方式,其含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另一方面为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感染的实质是情绪的传递和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作为感染基本条件的相似性包括:情境相似;态度、价值观相似;社会地位相似。相似的社会情境使个体丧失警惕性,缺乏对政治话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态度、价值观相似使个体主动接触政治谣言并加以传播;社会地位相似使个体产生相同的态度,彼此较少戒备和反感,最容易相互感染。
3.模仿
模仿是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研究,模仿不是先天、本能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这充分说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模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人接触到无根据的政治话题,便产生模仿心理,他们可能并不关心这些传言是否确切,甚至并不相信它们的真实性,但仍然会采取模仿的行动。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塔尔德认为,任何现象都是模仿的产物,并提出了模仿规律――即距离规律和接近规律。由此可见,模仿对政治谣言的滋生和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